在班堡的20 多月,对黑格尔来说,收获是不大的。他不仅未能在新闻界施展抱负,在哲学理论上也未能取得多大建树。报纸工作几乎夺走了他的每个工作日。但是,黑格尔毕竟是个珍惜时间而又勤于思考的人,当时他的头脑里充满了哲学体系的结构,他挤出时间孜孜不倦地从事他所心爱的哲学研究。他的书信经常谈到“逻辑学”的工作,其它保存下来的材料也零星证明了这一点。在耶拿形成的思想,在班堡已经获得了相应的形式。
2.中学校长,《逻辑学》
1808 年12 月5 日,逃脱了办报苦差的黑格尔正式宣誓就任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纽伦堡文科中学坐落在迪林王宫广场旁边,创办于1526 年。这是一所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中学,因而特别适合黑格尔本人的口味。黑格尔十分厌倦教授工艺学、经济学、“抓蝴蝶”等他认为是繁琐的学科,始终坚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基础。古希腊文化孕育了欧洲各国的文化。虽然当今各国的文化都各具特点,但它们同古希腊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正如传说中的安泰俄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一旦与大地相触,就会获得新的力量一样,艺术和科学的繁荣也出于对古代文化的思慕以及从中汲取营养。黑格尔认为不通晓古代文化,就会白活一辈子而不知美为何物。所以,当黑格尔出任这样一所学校校长时,他自己对新的工作是相当满意的。
黑格尔在教育领域也毫无例外地表露出自己的天才。他对学校教育的任务和方法,有着自己的一套新颖而又独特的见解。他的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就是诱导学生进入老师的精神世界。黑格尔这样论证说,古代哲人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在最初学习的4 年内不得不保持缄默,他们没有发表个人言论或产生个人思想的权利,思想如同意志应当从恭顺开始。但开始不意味着终了。
恭顺本身不是目的;教育的任务在于克服幼稚的执拗心理。学会恭顺是为了以后能够独立地为公益而思想,而行动。黑格尔还再三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是同一的,两者是教师的统一活动的不同方面。正如传授知识不能被简单视作就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真理一样,培养人才也不应该满足于使学生仅仅掌握既定的行为准则。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头脑和心灵都必须经过指导,以此达到使学生具备自我创造才能之目的。黑格尔还反对形式主义教育,不主张严肃处罚学生,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平等。他本人对毕业班的学生就从不随随便便地称名道姓,而总是以“您”和“先生”相称。
所有听过黑格尔讲课的人,都对他留有最美好的回忆。文科中学的学生们念念不忘,他们的校长是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和《精神现象学》的作者。黑格尔讲授哲学和宗教,有时还代替其他教师讲授文学、希腊文、拉丁文、以及高等数学。大家都惊叹他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教学才能。
然而,尽管黑格尔领导的纽伦堡文科中学堪称楷模,他本人也获得较高荣誉,但是,黑格尔仍心系大学,渴望在大学争得席位。这不仅是因为他需要改善物质待遇(黑格尔在文科中学的收入不及他在班堡的收入的三分之一),更因为只有在大学工作,才能满足他建功立业的雄心。这一渴望又因他个人生活中出现的一个重大转折而越发变得迫切了。
这个转折就是,年近40 岁的黑格尔有了建立一个家庭的需要,他要物色一个生活伴侣。这样,玛丽·冯·图赫尔走进了他的生活。
玛丽·冯·图赫尔小姐出身于纽伦堡的世家,比黑格尔要年轻20 岁左右。1811 年4 月16 日,哲学家首先向她求婚,并得到了首肯。但是这桩美满姻缘并非一蹴而就,黑格尔的求婚遭到了玛丽双亲的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嫁给一位富裕的大学教授,而黑格尔这样一位穷困的中学校长,经常靠借贷度日,显然不合乎他们的心意。于是,黑格尔再次向尼特哈默尔写信求助,希望他能为他谋得一个大学教授的职位,并且强调说这即是他结婚所必需的,也是哲学家本人向往已久的。机智的尼特哈默尔写了一封既是给黑格尔也是给图赫尔一家看的信。他在信中一方面大讲一通中学校长的意义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告诉他们,聘请黑格尔去埃尔兰根大学就任教授一事实际上早成定局,一切只等新学年开始就可以实行了。尼特哈默尔的信果然奏效,尽管玛丽的父亲仍不太满意,但玛丽的母亲却打开了绿灯。黑格尔见了玛丽的家人,至此婚约才公之于众。对于订婚约所带来的周折,黑格尔曾开玩笑说,在纽伦堡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如果你想买一匹骏马,开始往往只能搞到一包马鬃;即使旁边拴着一匹驽马,你也得忍着先把它买下来。
仲夏时节,黑格尔向国王陛下呈递了结婚申请书。两周后,申请得到批准。1811 年9 月16 日,哲学家黑格尔和玛丽·冯·图赫尔正式举行了婚礼。
沉浸在幸福中的黑格尔此时写道:“我终于完全实现了——我的尘世宿愿。一有公职,二有爱妻,人生在世,夫复何求。”
结婚不久,黑格尔便做了父亲。虽然家庭经济仍有些拮据,却也不乏足够的体面。黑格尔亲自主持家政,柴米油盐这些家务琐事,并未使黑格尔感到烦恼。家里一般不用仆人,即使以后黑格尔生活宽裕起来,他仍然保持着俭朴的家居生活。黑格尔按其家乡的风俗,建立了一本家帐,所有开销统统入帐。月底结算时,帐面的结存和手头剩的现金往往相符。为此有人写道:可以说黑格尔是太精明了,哪怕变成市侩也不在乎。黑格尔是位见解深刻、学识渊博的大哲学家,但同时又是一位精于理家之道的人。古往今来,有许多大哲学家由于全身心地沉浸于思想领域,生活上便很难加以周到的考虑。黑格尔在这方面却是个难得的例外。家庭和家务这些令人头痛的琐事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工作,他一如既往地倾全力于哲学。婚后头半年,他就写出了一本30 印张的内容深奥的书。这便是于1812 年出版的《逻辑学》。
如果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第一次扬帆远航,那么《逻辑学》就是黑格尔远航途中抵达的第一个岛屿,但这却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岛屿,而是一个贮藏了黑格尔远航收获物的宝岛。黑格尔将自己哲学的全部秘密、全部真理,尽在此“宝岛”中展示。这个“宝岛”随之成为黑格尔领地的“首都”。
黑格尔将因此而实现成为精神领域的拿破仑这一多年梦想。
《逻辑学》一书的重要性首先在于,黑格尔在这里系统建立了关于精神的真理性表达方式,即用人类思维的结晶——概念(或范畴)系统去表现精神的发展、运动。早在写作《精神现象学》时,黑格尔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精神的秘密在于,它本质上应是概念化的。精神要想成为没有片面性的东西,要想将自己深藏的真实东西明晰地呈现出来,就必须用概念来表达自身。因为,概念虽然抽象掉了事物的丰富性、多样性,但却保留了事物的真实性、本质性,从而就像标有经纬度的地球仪,能以最凝练的方式,以最简洁的画面,清清楚楚地将地球的真实面目反映出来,使人们认识地球成为可能。因此,最一般的概念——哲学概念——为人类提供了定向点。这些定向点是同纬线和子午线——尽管它们没有在现实的地球上标出来——一样真实的。它们决不是幻像和虚假的东西,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不二法门。
读者朋友们一定注意到,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又使我们面临着另一次冒险的航行。在《精神现象学》中,我们曾跟随他进行精神的伟大航行,来寻求精神可以定居的家乡。在《逻辑学》中,黑格尔则要求我们跟随他进入精神的阴影王国,即精神的纯概念世界。在前一航行中,我们进入了一个激情无所不在的世界;在后一航行中,激情被抛到了一边,我们要注视概念——把概念看作某种不是其表面所得的抽象的单纯的阴影。
在阴影王国中闯荡,不需要激情,但需要冷静,更需要理智。黑格尔为我们提供了航行所必须的罗盘,这就是作为其哲学合理内核的辩证法。
黑格尔在论述概念的普遍联系、普遍发展时,详细论述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辩证规律,认真分析各种概念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支配黑格尔构造概念体系的原则,就是为马克思、列宁所称道的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运动原则。而由单面到多面,由空洞到充实,由抽象到具体的必然性运动,完全来自概念本身的辩证本性。黑格尔用辩证的否定即扬弃,来表达概念的这一突出特征。所谓辩证的否定,并不意味着事物的消灭,而是指它的发展。一粒谷种可以用种种方法来消灭掉:可以把它烧掉,可以让它烂掉,或者把它磨碎;而谷种的辩证否定则只有当它具备发芽、成茎的条件时才能实现。因此,辩证的否定作为概念自身的“扬弃”,就是来自精神本身的一种魔力,它促进精神的发展永不停息,它把过去的“渐变性”打断,产生“质的飞跃”,“升起的太阳就如同闪电般一下子建立起新世界的形象”,从而使精神的所有概念内容都展示出来,并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系统。所以,“不是好奇,不是虚荣,不是出于权宜的考虑,也不是义务和良心,而是不容妥协的一种不容遏止的、不幸的渴望,引导我们走向真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