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诗意的精神——黑格尔哲学概略

诗意的精神——黑格尔哲学概略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930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诗意的精神——黑格尔哲学概略,

  黑格尔认为,印度也同样是一个静止、僵化的国家体系。印度较之中国,唯一的进步即是统治者内部存在差别。但归根结底,印度人也注定要像中国人一样,得过一种毫无尊严的奴隶生活。他们当中不存在伦理,也就没有正义和信仰可言。在印度最为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肯踩死一只蚂蚁,但他们对于最低阶层的人们却视如草芥。正是这种制度,保证了君主的横行霸道。黑格尔对印度文化不以为然。他认为这种文化的重要性被夸大了,它的美即使在最可爱的形象中,也只是一种神经衰弱的美,在印度人敏感的心灵中,自由而又自立的精神已经死去,这种心灵没有理性的力量,不过是一场梦幻。世界历史到波斯王国时打破停滞,开始发展。因此,黑格尔将波斯人视为第一个历史的民族。在波斯第一次出现了精神的光明。

  希腊的经历构成世界历史的第二个主要阶段,随着它出现了令人欣慰的重大进展,世界精神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历史。黑格尔写道,我们一到希腊人中间,便产生宾至如归之感。希腊世界快快活活,使人向往。它是人类的青春时代;精神的朝气充溢着这个世界。黑格尔认为,希腊人得之于自然的水陆两栖生活,同时加上他们在陆地的强固基础,大力促进了文化交流、商品交换和殖民化等等。希腊精神的中心乃是美的个性。希腊人的整个生活渗透着艺术的精神,他们的气质是美的气质;但美并不是真。

  如果说东方代表了人类精神的朦胧童年,希腊代表了诗一般的青年,在罗马,我们将发现人类最初成年的单调与贫乏。此时,自由的个性、淳朴的伦理已经消失,但是人类自由的形式基础却已经形成了。黑格尔认为,这个基础便是私有财产制。古罗马的艺术和宗教都以有限的智性和节制而著称。罗马人发展了人格的抽象的一面,即法学意义上的权利,为后世提供了一份盛大的礼物,使他们不致成为贫瘠的智性的牺牲品。黑格尔耐心地追溯了罗马历史的兴衰,指出罗马的没落不是偶然的,不是凯撒而是必然性把它毁掉了。罗马建立在暴力和武功之上,自己毁掉了自己,黑格尔不同意那种认为如果除掉凯撒罗马就会继续存在下去的观点。相反,黑格尔认为,任何表面看来是一种偶然的东西,其背后都有必然性在支配着。罗马世界惶惶然陷入被上帝抛弃的痛苦之中,为一个更高的精神世界准备了土壤,罗马帝国终于被日耳曼民族击垮了。

  拥人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他们征服罗马这个衰老不堪的帝国,并且由于接触到异己的政治、宗教、文化,从而使日耳曼人本身开始发展。他们承认基督教,经过几百年,日耳曼这株坚实多节的橡树由于基督教而分裂成两部分。一方面是虔敬的心情,最美丽、最热忱的信仰;另一方面,则是智力和意志方面的蛮风。最不合理、最粗糙、最鄙陋的东西都由于皈依基督教而得到肯定和认可。

  黑格尔认为,火药的发明,促成了封建关系的崩溃。巩固的城堡、坚固的铠甲变得毫无价值,社会等级被铲平,骑士制度的尚武精神被铲除。此时人类具有了更健全的勇气和理性,他们开始向抽象的敌人展开了攻势。人类精神的天空逐渐地明朗了。印刷术的发明,希腊学术的复兴,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这一切标志着继中世纪的黑夜而破晓的新时代的一线曙光。但是,人类前进历程中的这次真正的日出却是以宗教改革为端倪的。黑格尔对路德的宗教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恢复了基督教的原来面目。

  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一直抱着赞赏的态度。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将这一事件放到理性的高度加以透视。革命前的法国是一个贫困而又极端不公正的国家,它已经走到了垂死的边缘。对于革命后的法国,黑格尔写道,所有能思维的人都一起欢庆这个时代。一种崇高的情感激动着当时的人心,一种热诚震撼着整个世界,仿佛神性和世界如今首次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但是,人类精神的最终完全成熟却是在黑格尔的祖国——普鲁士。在这里,它借助基督教教义的精神建构世俗关系的大厦,这是世界精神已经达到的顶点。黑格尔的这个观点显然是不恰当的。对此,马克思不无讽刺地说,黑格尔对普鲁士几乎达到奴颜婢膝的地步,他身上染遍了普鲁士官场的那种可怜的妄自尊大的恶习。

  不管结尾如何令人好笑,世界精神毕竟已经结束了它在历史领域的游历。《黑格尔小传》的作者阿尔森·古留加,曾这样富有讽刺意味地描述了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在历史领域中马不停蹄的经历:

  “世界精神在亚洲的茫茫幅员上开始了漫游,在奥林匹斯山巅同希腊诸神举行过宴饮,又引导历代罗马皇帝、十字军骑士和无套裤党人进行过战斗,此后便在柏林栖止下来;它像一个老迈的、静待养老金过日子的官僚那样得到了安息。哲学家原来计划把世界历史过程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考虑,这个雄心壮志却变成了为他周围的衰飒现实作辩护的可笑企图。”

六、诗情与梦境

  美是一种原始现象,单靠它本身固然不能显现出来,但是它所反射的光辉却可以从有创造性的心灵的人们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见出,而且它的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并不亚于自然本身。——歌德

1.诗意的美

  世界精神穿过世界历史幽暗的迷宫,结束了它的漫游,上升为光和理性,达到灿烂的高峰,那里首先出现的是美的天地和宗教圣境。美,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美,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美。

  无论春华、秋实、夏日的云影还是冬天的白雪,无论晨曦、暮霭、正午灿烂的阳光还是潇潇不绝的夜雨,都可以是美的;大至星汉日月、惊雷狂飙,小至花蕊蜂须、冰雪之晶,古老如绝塞长城、石鼓篆鼎,短暂如晓月秋露、飘风流莺,都可以是美的;无论大街小巷、荒村野店,无论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无论是大海深处还是宇宙太空,都有美的踪迹。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些无情的物质,都由于美而具有了人性,都由于美而与我们显得非常亲近。孤寂中它陪伴你,困苦中它安抚你,喜庆时它祝贺你,悲哀时它给予你无言慰藉。但另一方面,美又是那么渺茫。如果你想接近它,它可能会立刻消逝。

  美又具体又抽象,近在咫尺却往往又不可捉摸。歌德老人曾这样感言:“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它总是躲避着不被定义所掌握。”的确,美是一种微妙的、不可捉摸的东西,稍一接触它就消失了。我们认为是有声有色的实体,但碰到的却是一团正在消失的云,一息正在飘走的烟雾。

  正可谓:“花似花,雾似雾……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那么,美到底是什么?美究竟在哪里?美既如此虚幻飘缈,又何以如此无所不在?美既如此不可捉摸,又何以能具有那种支持人们生活和前进的力量?这当然是人们几千年来议论纷纭又莫衷一是的一个难题。现在,我们看看黑格尔如何看待美。

  像对其他问题那样,黑格尔认为,单纯的自然的东西实际上不算美的东西。只有人的精神通过自然存在的东西认识到其中的理性本质,才算得上是美的东西。自然的事物,没有灵魂,看不出精神的作用,因此谈不上美。例如一堆石头,拿去一块,或者增加一块,都没有关系。在石头里面,远见不出精神的联系作用,不能形成一个生气灌注的有机整体,因而是僵硬的、呆板的、无生命力的,决算不上是美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如山峰的轮廓、蜿蜒的河流、树林、草栅、民房、宫殿、城市、道路、船只、天和海、谷与壑之类,人们称它们是美的,只是因为“在这种万象纷呈之中却现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和谐,引人入胜。”而它们之所以产生出和谐,引人入胜,又恰恰因为它们符合了人的精神需要,满足了人们自由奔放的心情。黑格尔这样说:“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其中有小溪蜿蜒地流着;一望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的雄伟气象,以及星空肃穆而庄严的气象之类,它们之所以美,是由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的一种特性。”因此,它们的美不蕴藏在它们自身中,而是蕴含于人的精神中,因人的美的心情被唤醒而移情于它们。就是像动物所表现出的那些让人感到壮美的品质,如勇敢、强壮、敏捷、和蔼之美,也是因为和人的特性有一种契合,而显出一种美的力度,让人用美的字眼去赞美它们。

  因此,真正的美只属于人的心灵,属于人类的普遍精神。在美的无限的领域内,精神的作用显现得愈多,单纯物质的作用就愈少,美的程度也就愈高。黑格尔说:“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诗意的精神——黑格尔哲学概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