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其他资料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其他资料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973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其他资料,
管锥编,谈艺录,只有高山仰止的份。至于要将其与吴宓,陈寅恪
等比较以分高下,亦是力有未逮。
不过好在大家都只长着一个鼻子俩只眼睛,于性情为人上闲扯几句
应是无妨。
历来大都认为先生淡泊,虽亦有论曰不过是披着淡泊的外衣,
但窃以为这淡泊是真切的,至于是否因信奉“枪打出头鸟”而始为不得
已后为习惯就不得而知了。好在先生有缩小以避的言论可略作参考。
不过淡泊我是赞成的,但俺向来欣赏儒家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入世态
度,所以对先生的这种淡泊也就不免有一点点不以为然了。到底俺还是激赏
熊十力先生那种摇旗招魂的率真与勇敢。当然一定以这种真性情来要求人未
免拘泥,但似乎也就不必给钱先生带上过大的帽子。如若我被框上
不合适的帽子也会汗颜以至推却的。
“围城”看过有些年月了,却对其中一个细节难以忘怀。先生在书中讥笑
一对夫妇,丈夫老是不知疲倦的反来覆去地讲同几个笑话,而妻子偏偏
每次又都笑得不亦乐乎,仿佛是第一次听到。不好意思的是我实在不明白
这有什麽可讥讽的。人家夫妇伉俪情笃,或许这只不过是他们间的一项有些
纪念意义的趣味罢了。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得看不起平常人的平常快乐是一件
并不那麽有趣的事情。这麽说恐怕因为我是平常人,也享受着“庸俗”的
快乐,于是对这种讥讽就有些忿忿然。不过或许钱先生和杨先生过着日日
常新的生活,自有资格俯视讽教我们。
说实话,在钱先生的休闲文章中(小说,散文),我无法体验到一种大师
应有的宽容。睿智倒是有,不过少了宽容就显得小器了。况且那些
“精妙的比喻”虽可忖应智慧,少一点却更可显的有容乃大。先生自己虽
言此乃游戏文章,但个中曲折也就不必多言了。
相反我倒觉得杨先生的“洗澡”更有人间烟火的亲切感。
谈了些不以为然,但其实我对钱先生还是颇为敬重的,只不用了“高标准,
严要求”罢了。而且本人也却实没有资格聒噪,自己还是一个不入流的
俗人呢。
钱先生享的高龄而故,料来对我这等后生小子的胡说也不会在意。


前两天读了MM1的《关于钱钟书》,想了很多。文中除了“八体投地”和“热爱”等几个词,我看了还觉得顺眼,其余的实在难以苟同。虽然文后说“欢迎讨论,但不希望论战”,但我还是想冲上前去,抢白MM1几句。可惜太远,够不着。并不是文章得罪我了这个“钱迷”,而是我为钱先生得到这样的评价感到委屈!当然,钱先生是云水襟怀,即便他自己看到这几句非议,也不过付之一笑,不置一词。然而正因为他看不到,看到的是我们这些未必真正了解他的后生小辈,所以我才觉得更有必要说说我的看法。说的温和点,算是讨论吧——若说是论战,那还需要有人来更激烈的反驳我,那我也是欢迎的。因为我不怕和别人论战,只怕没人在乎我的观点。

——有理不在声高,听我慢慢道来吧。
MM1文中对钱先生的两点“保留意见”是“炫学”和“冷嘲”,这两点在我看来,用来评价钱钟书都是不合适的。(当然,这是废话,否则我也不必写这篇文章了)


驳“炫学”

先说“炫学”吧。钱钟书的学问,谁也不能否认,稍微了解这个名字的人,也都会知道他的博学。他是我们公认的当代博学鸿儒,学贯中西,打通古今,才高一世,风华绝代,这些评价都恰如其分,毫不夸张。钱先生如此大的学问,那么他有炫耀自己的学问吗?(这个问题提的好,我倒有点感激〈关于钱钟书〉文中的偏见了,否则我怎么好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替他解释:他有学问,但不炫耀?)

〈关于〉文中说“炫学”在〈围城〉中还不严重,无疑是在暗示也有。〈围城〉是近几年才重新出名的小说,读者甚众,再加上电视剧的推波助澜,轰动一时。历史对它的冷淡已经成为过去,它已经成为我们的经典必读。尽管也有不同意见,认为作者把小说的情节作为展示其光彩夺目的写作风格的媒介——〈关于〉文中的不严重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围城〉一书散发着浓郁的学者气,经典而又深刻的幽默,细致绝伦的心理描写,引喻广博,新奇迭出,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妙趣横生的议论更是精辟独到,发人深省。我每次读它都有新的感受。议论引喻虽然多,但是我认为一点儿也没有辞多害意,可以说是行云流水,发乎自然。我们青年人欣赏它的也正是这幽默精彩的学者文风,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这都是难得读到的。放在当时的文坛,更是一缕清风,沁人心脾。一本写于四十年代的小说,至今能有这么多的读者,这已经能说明一切了,不必多说。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钱先生的著作并不多,大都是学术著作。学术著作,我读的也不算多。〈谈艺录〉、〈旧文四篇〉、《也是集》我都没读过,〈管锥编〉也懂的很少,略知三四(百分比),也没有良师指点(当然不如科班出身的条件好)。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他著作的评价,因为我读过他大部分的通俗作品。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他的文章应该分为两类:他的〈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宋诗选注〉才是文学作品,〈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应该是学术著作。前者几乎都是白话文,可以说明如镜,清如水,如〈谈教训〉、〈论快乐〉、〈一个偏见〉、〈说笑〉都是极好的文章,可以说幽默精辟、不温不火,偶尔有文雅精致的引语,也不至于读不懂,又何谈“炫学”?至于后者,MM1〈关于〉文中说〈管锥编〉、〈谈艺录〉读了很多遍,当然那完全可以做我的老师(不仅因为职业)。但是我想说的是,不应该用看待文学作品的眼光来评价学术著作。比较文学本来就是专业学术,有什么一般读者?〈管锥编〉、〈谈艺录〉难道是写给一般读者看的?即使你古文再好,能把〈管锥编〉里所研究的〈周易正义〉、〈全汉书〉〈焦氏易林〉等等这些书能通读的又有几人?我想即使在高校的中文系里,也不会比凤毛麟角多。〈管锥编〉用典奥的文言写成,是因为写于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当然不是为了向红卫兵们炫耀他的学问。即使是他的〈通感〉、〈中国诗与中国画〉、〈诗可以怨〉等文章也都是最经典的学术论文,当然不会有很大的读者群。当然,我们遗憾钱先生的文学作品太少,但即使这样,日本的学者还遗憾〈宋诗选注〉是针对广大的一般读者的,不是针对学术界的。所以评价钱钟书,首先应该考虑他是个学者,怎么可能会象三毛、琼瑶那样有那么多的发烧友?

再者,在文章里炫耀学问,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有语言多余而不是行文实际需要的含义(我想这样理解还厚道些,MM1不至于怀疑钱先生有虚荣心理吧)。试问钱先生那本著作里那一句话有“炫学”之虞,是多余的呢?钱先生晚年的著作可以说是严谨到了极至,如〈管锥编〉中所有的立论、举证都是小李飞刀——例不虚发。我反倒觉得过于严谨,矫枉过正,写得远远不够,简直是精练到了浪费材料的地步。应该组织人力抢救钱先生的精神财富才是。

确实,和有些很“火”的作家比,钱先生的文章流传太窄。但是,钱先生的文章,当然不是教科书里普普通通的的萝卜、青菜,寻常可见,没人喜爱;也不是在吟风弄月的报章杂志中随处可见的颜色鲜艳、方便爽口的清凉饮料,只解口渴,不裹饥肠;更不是经过商业运做、包装精美、精心勾兑的劣质假酒,醉人一次,醒后头痛;他的文章,是真正的营养价值极高的蜂皇浆,是经过辛勤劳作的结晶。蜂皇浆就是蜂皇浆,我们何必对着他表示不屑:这东西又不能当饭吃!——谁又要求你把他当饭吃?蜂皇浆太浓,将它稀释了加工贩卖的也大有人在。(当然也需要有人这样做)我就读到过一些看来很有新意、发人深思的文章,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由〈管锥编〉里的片言只语稀释出来的。(还是小有名气的作者呢。)

想到钱先生的人品,想起我读到的有关他的一些事。一位摄影系的学生,用真诚感动了钱先生,替他拍了几张照片(这也是很难得的,因为钱先生是最不喜欢宣传自己的),拍完道谢时,钱先生大笑说:“作为社会动物,必然塑造自己的公开形象,表明自己为某种角色,谁也逃避不了这个终身致力的制造和维修工作。但是尽心尽力的塑造不由得能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用谈话和举动为自己制造的公开形象,往往是一位成功作家的最失败的创作,当然也许是一位坏作家的最好的创作。”哲人警语,信口说来,不知道朋友们看了会是什么感受,我当时读了,是感觉心中灵光一闪,掩卷长思良久。我想,如果能好好理解这句话,或许会破除佛教所说的“我执”吧。而钱先生的境界,是当下卖弄风骚、追求轰动的文人所无法理解的,也不是某些签名授书的作家所能达到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炫学”一说,不必再辩。
当然,说实话,钱先生的诗作中讲究用典故,而且用的相当多,句句有来历,晦涩难解。但是他的古体诗本来也不是给咱们看的。好在他的白话文里还没有这样的问题。当然,如果你把他的学术论文当成散文看,肯定觉得书袋掉的太多,缺乏意境。有所谓成于学识,失于学识。但那也是因为我们太爱钱先生了,希望他多给我们下里巴人写点东西。但钱钟书毕竟是个学者,学者的成就也不与知名度成正比。无论如何,“炫学”用在评价他的文章上是不合适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学术专著,我们也不会因为不懂而忽视它的成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