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高中标准教材《论语选读》严重失准谬误20

高中标准教材《论语选读》严重失准谬误20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691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标准教材《论语选读》严重失准谬误20,

(19)注释之妄,比比而是,择其缺乏常识者数端如下。

君子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章,道德仁艺是全面修养的内容,志、据、依、游则示修学门径,是孔子的经典教导。“依于仁,游于艺”即《汉书·艺文志》“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章之“艺”为经艺,六经之道术。“游”是自主从容的学风,同汉代以来章句鄙儒老死于文字名物之中、无心于人道的学问,迥然两样。“游”与《易·系辞上》之“玩”相通:“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论语》中师徒切磋《诗》义,即游玩于《诗》之文辞而归心于仁义之例,于《书》亦游其文依于仁。编者不能通观全书,单注:“艺,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不知这六事是任何在官场做事者都必须学会的基本能力,不可“游”“玩”,更未必游出仁道。

孔子通过教士君子教天下之道,对士君子的重大历史使命有无可曲解的鲜明教导:志道据德依仁外,“士志于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曾子言“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孟子曰:士何事?尚志;何志?仁义而已。几千年已成众所周知的常识。而编者竭力讳言仁行天下之大志,注:“志士,坚守节操道义的人。”谁都知道,君权专制下的御用文化每将殉君死主褒为节义。离开仁道言私德操守,极可能杀身之操守只为残民之暴主。故孔子教人,必先志于仁道之大,而后有人贵于万物之德。“德者,身得于道者也。”编者明火执仗地将士志于仁道歪说为志于守节,与君主御用之小人儒如出一辙。至于“士志于道”注:“士,读书人。”荒谬直如古书未尝寓目。孔子时代,“士,事也”是天下共识,所以子路敢用“何必读书方为学”顶回夫子,从不闻有不做事光读书之“士人”。《论语》中夫子教士,仍重如何事行合宜而有成,绝非读书记诵而已。光读书,甚至不读书光“学说”,专学咀皮能说而身心无得、百事不能者,现代文化贵族之派头耳,古之仁人志士不如是。

“无求生以害仁”两句,“无”通“勿”,是夫子诲勉弟子之辞,《论语》与经典常见,一望可知。注成“绝不”,即俨然烈士宣誓效忠口气,顿失夫子循循善诱意味。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喻”是教不明者明理,要因人而异:“君子义以为质”,故可晓以道义,小人只关心一身私利,则只能从利害关系上晓喻。章旨当与“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诸章贯通领悟。夫子教言多为实话实说,深中世情。而译:“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经文被篡改为“君子所知者为义……”既皆已“懂得”,则“喻”字不可理喻矣。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普通高中师生皆知其意,而编者译“发愤”“乐”为“用起功来”“快乐起来”,又是佛头着粪,辞义俱臭,无需论列。从以上“无求生”“喻义喻利”“发愤”这些古今常用语的注译可知,编者的知识与文笔,每在高中师生之下,而自负批判孔圣的庄严使命,当代学者之滑稽竟至于此!

“鄙夫患得患失”章,揭露古今官场丑态,如见肺肝,可为千秋龟鉴。编者照例对章义了无说明,一心另造所谓问题,引导师生无事生非。“鄙夫”是德性贪鄙的士夫(官吏),却被泛说成认识不高的“庸俗浅薄之人”。“其未得之也,患得之”句,《孔子家语》本作“患弗得之”,《荀子》引作“忧不得”,《潜夫论》作“患不得之”。不论有无否定词,据上下文只能有一种理解:未爬上去时老担心得不到要职。而编者用一连串混乱之语转移读者对鄙夫满脑子升官发财的憎鄙,注曰:“一般认为有脱文(传抄刻印过程中遗落的文字),当作患不得之。也有人认为是……亦即唯恐不得。”斗胆请教主编大人:《论语》刻印始于何时?异文早存在,岂由人“认为”?“一般”患不得与“也有”恐不得,两者区别果何在?《解读》尤其岂有此理,故意不说朱子《集注》通行天下的正解,胡扯朱子弃而不取的他人怪说而挂名朱熹《论语精要》之下,非恶劣而何?《教参》中进而胡编乱造:事君患得,有因代价太大不合算者,有怕得位不胜任而患得者种种。又问毫无官场阅历的中学生“还有没有新理解?”要求“联系实际作陈述”。国家审定的标准教材,挖空心思为患得患失无恶不作编造辩护辞,教育亿万青少年要悉心体谅官场鄙夫,同时却百般吹求正其义不谋私利的君子之德,其立场已明若观火。人们不禁要问:“现实生活中”哪有这种患‘升官不合算’、‘恐不胜任怕被提拔’的事君鄙夫?《君子之风》课公然以小人攻君子,也算“本课程的核心目标:第一,正确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