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0】同上,第119页。
【注11】任何一种话语都要通过某种语言形式才能被表达、传播、转述,但话语不是语言符号。话语和discourse的对译,目前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不过由于望文生义,许多人仍然把话语和语言混同。具体到五四时代,由于正值现代汉语在一场文学革命的催生之下渐渐成形,文学话语和文学语言两者的关系就出现了十分特殊复杂的交错,这是需要今天的研究者特别注意的。
【注12】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曾说旧式白话小说「某种意义上是『新的文学』」,这种提法很重要,很少见于其它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参见《瞿秋白文集》(二),第627页。
【注13】参见李欧梵《追求现代性》一文,《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著,麦田出版社,1996,台北),第285-289页;还可参考李氏英文著作"In Search of Modernity: Some Reflections on a New Mode of Consciousness in 20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 Paul A. Cohen and Merle Goldman eds., Ideas Across Culture: Essays in Honor of Benjamin Schwartz (Cambridge: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1977), pp. 109-135.
【注14】但这种斗争很少表现为激烈的正面议争,而是争夺文化和话语空间。
【注15】Lydia H. Liu, Translingual Practice:
【注16】叶籁士《大众语o土语o拉丁化》,《中国语文的新生》,第81页。
【注17】黄宾《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争的意见》,《中国语文的新生》,第97页。
【注18】闻心《大众语运动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的新生》,第87页。
【注19】刘禾在Translingnal Practice一书第 8 章 "The Making of the Compendinum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中有详尽论述,可参看。
【注20】这几篇文章是:《雪崩何处?》,见1989年6月5日《文学报》;《现代汉语和当代文学》,见1991年第1卷6期《新地文学》;《丁玲不简单──毛体制下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的复杂角色》,见1993年第三期《今天》;《转述与毛文体的生产》,见《文化中国》1994年9月号。
【注21】见1993年第三期《今天》,第241页。
【注22】见《瞿秋白文集》(二)。
【注23】见《瞿秋白文集》(二),第858页。
【注24】《中国语文的新生》,第120-124页。
【注25】见1986年第三期《文艺研究》。
【注26】《汪曾祺文集o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第202页。
【注27】同上。
【注28】《蒲桥集》(作家出版社,1992),第366页。
【注29】同上,第363页。
【注30】《汪曾祺文集o小说卷》(上卷),第14页。
【注31】有关叙述学方面的分析, 见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7)中「不透明的内心叙事」一章。
【注32】《汪曾祺文集o小说卷》(上卷),第55页。
【注33】参看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第102-103页,及第154-155页。
【注34】《朱自清选集》(香港:文学出版社,1955),第3页。
【注35】《瞿秋白文集》(二),第880页。
【注36】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第184页。
【注37】同上,第186页。
【注38】《蒲桥集》,第232页。
【注39】同上,第198-199页。
【注40】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
【注41】《故事和讲故事》,第184页。
【注42】《汪曾祺文集o文论卷》,第193-194页。
【注43】《蒲桥集》,第365页。
【注44】同上,第366页。
【注45】同上,第366页。
【注46】当然我也不是没有保留地同意申小龙著作中的所有意见,例如在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如何「挪用」西方当代理论,就似乎可以采取更慎重的态度。
【注47】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第197-198页。
【注48】完全没有欧化,就不可能有今日的现代汉语,请参看笔者《现代汉语和当代文学》一文。
【注49】《汪曾祺文集o文论卷》,第3页。
【注50】同上,第32页。
【注51】同上,第4页。
【注52】《蒲桥集》,第358页。
【注53】《汪曾祺文集o文论卷》,第205页。
【注54】《汪曾祺文集o小说卷》(上卷),第158页。
【注55】《蒲桥集》,第196页。
【注56】同上,第162页。
【注5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3),第831-846页。
【注58】《新华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第61页。
【注59】《上海文学》1997年1月号,第75-76页。
发表于1998年第5期《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