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云烟渺渺———汪曾祺与云南

云烟渺渺———汪曾祺与云南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313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云烟渺渺———汪曾祺与云南,

作者:
   
    编者按:汪曾祺在云南呆了七年,写了大量有关云南的文字,他那些散谈的文字让一代一代读者反复咀嚼,倍加珍爱。土生土长的云南作家黄尧如今来写一本汪曾祺与云南的书,他循着汪先生文字里记叙过的典故一一补述自己的体验与情感,不是画蛇添足而是锦上添花,毕竟黄尧数十年浸泡在云南的文化氛围里。有文学评论家言云南的一些作家写不出云南的“份”来,黄尧不在此列,他的文字让你津津有味……
                    
           一、“解读”之解

    云南教育出版社约请几位朋友写一点“解读”著名作家、画家、名人有关云南的著述、创作的文字,开列出来的名单就成了“一对一”。被“解读”的有冯牧、汪曾祺、宗璞等,这算是当代著名作家,其中宗璞先生是仍健在并著述不断的。宗璞先生在知道这件事后给我通了一个电话,说她对云南朋友的一番好意是领受的,但说到“解读”,她不大明白是怎么回事。她写到云南、昆明的文章不多,散文略能成其束的则更少,倒是小说有写到昆明的,她提醒我“这你是知道的”。宗璞先生在说完这番话后,直截了当地说:“你说散文应当是真实的吗?”我说,应当是真实的。先生说,既是真实的,如在文章中有些人、事需要再来一些说明,疏漏、错讹的给予补充订正,这些旁人也是可以做的。至于小说,既是虚构,那就不大好“解读”了。我说,“解读”——照我的理解,也可说由此扩展些相关话题,大可不必是对原著的诠释。我有些强词夺理,先生也就在电话里笑笑了事。

    过后,我却想了又想,如果是汪曾祺先生还在呢?对于我的要“解读”他,也有一通电话么?但汪老的一脸“莫名其妙”,几乎是肯定的情景。倘若要硬来,偏偏要“解”出一大堆文字来,汪老虽不至切肤,但极有可能要逼出一两首他的打油诗来。因为这样的事汪先生是做过的。

    汪老自1939年来昆明就学西南联大,至1946年离去。这段经历在他的多种文字里皆可读到,我不能口罗唆。其中也有“打油”诗趣,倒是无讽无讥,同“逼”没甚关系。

    1993年春天,汪老来昆参加第一届“红塔笔会”,过后写了一篇《七载云烟》。“云烟”有两重含义,这一点不必有特别的解释,倒是在“采薇”一节里,先生说:“要写一写我在昆明吃过的东西,可以写一大本,撮其大要写一首打油诗。”诗曰:

    重升肆里陶杯绿,
    饵块摊来炭火红,
    正义路边养正气,
    小西门外试撩青,
    人间至味干巴菌,
    世上馋人大学生,
    尚有灰薻堪漫吃,
    更循柏叶捉昆虫。

    在这首八行诗后,除开六、八两句外,汪老句句加注,竟成六条“篇后注”,达七百字之多,比诗倒长出了十来倍。这说明,汪老写下一点什么文字,是深怕“读者看不明白”的。有些该加注释来说明的,已经尽其所能,尽其所愿地加注了,概无存着谜底“蒙”人,也无留着“狗尾”给人“续貂”的意思。因此,在先生二十来篇涉及云南生活的文字里,大体是明明白白,一看就懂。这是先生的风格,也是先生对文字功底,尤对散文体格的理解。先生说过,“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又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引自《蒲桥集·序》)倘若你要读下来,先生的文章很难说有什么故意的章法,倒一如怀抱清茶,促膝聊天,亲近浅淡,真是很少有不明白的地方。

    此外,先生也已申明他写下这些文字,只是“撮其大要”,免得口罗唆。倘若要来“演义”,要来饶舌,他是“可以写一大本”的。

    这样说来,我们这些人来搞什么“解读”,就大可置疑了。用了师长不忍拂逆你的意思,甚至是不能言的处境,这便不仅多余,而且可恶。

    可细检这伙人的初衷,似乎也不尽是无聊,原因是大家看来,先生们留下的这些文章,是殊为珍贵的。冯牧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在较长时期内的领导者之一,他不但是优秀的作家、理论家,还是杰出的组织家。早年,在“解放大西南”的进军大潮中,他是率了一批人来云南的。尔后,这批英气勃发的年轻人,成了中国文坛的翘楚,各领风骚,至今不陨。这批人的文学的发轫,可以说同云南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的哺育不无关系,而冯牧是最早促成这种结合的人,也是以文学的形式最早“发现”这块土地的人。他走马滇边,深入秘境,踏歌山寨,豪唱大江,那些篝火中,马背上拾取的文字,又岂是寻常文章可比?汪曾祺的路子,可以说与之大相径庭,一个少年学子,被沦陷的逃亡浪潮逐到了这座小城,他似乎自始有属于自己的一分安适的心情,但决然宣称“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而不言西南联大庙堂之高的,恐怕只有汪曾祺一人。宗璞是冯友兰先生的女儿,提起昆明旧时的生活,一不留意就引起“闻一多先生要出城看桃花,我就坐在小马车的后面,颠颠地到了上马村”———说“不留意”,是说先生绝无要用闻一多来帮衬自己的意思,那实在是一个少女生活中最一般的情景。1993年,先生踏访昆明,邀我去寻访故地,居然在龙泉镇龙头村寻到了抗战时期“疏散”时寄宿的旧居———一所至今尚存,略显凋敝的农家小院。小院的老主人已经故去,年长的晚辈确曾记得“几个小姑娘在耳房上读书”的情景,且告诉先生,这房迟早要拆了,而“一大家子人在村前村后早有了新宅”。先生屈身往楼梯上爬了几级,便又回来,站在廊檐下久久不语。我只是觉得那耳房怎就如此地狭小,似乎绝难容下这些回忆;我更难揣摩的是先生内心翻腾着什么。

    汪曾祺的“泡茶馆”、宗璞的“小马车”,都是些不显惊奇的平淡生活,一如他们写下的文字,也尽是随俗似地平淡。我们说这些文章的宝贵,大略是说这样的能照见旧日影子的文章是少的,但“文”外的人应当是比文章更富实也更多彩的。“文见其人”从来都存着误解,当然也就有“误读”,行于文章,大抵只是如同感冒“发表”出来的东西一样。因此,那样的“平淡”也不尽是平淡,那样的“平淡”甚至未见平淡。这大约是“解读”的一种理由。

    冯牧、汪曾祺、宗璞三位先生都是有一个浓重的“云南(昆明)情结”,这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彼此又都很熟悉。但在我的印象里,只有一次,是冯牧带领一班作家来参加云南的“红塔笔会”,汪老是受邀者之一。两位先生触景生情是有的,冯牧每每回忆起云南的军旅生活,话题要开阔得多;汪老则在一旁为有兴趣问这问那的人做着小小的“注脚”,比如“干巴菌”是如何拿来吃的,“烧饵块”又是怎么回事,等等。一个出大味,一个撒作料,很有意思。总之,是没少了“解读”,“解读”云南,“解读”昆明———那场合,不必有海鲜大宴,也不必有精致的散点,有一些云南、昆明的山野风味(总是很丰足)作了引子,(汪老是要有一点酒的)就有源源不绝的话题。因此,我们的“话题还可说开了去,尽管两位先生已乘鹤归去,也会有朋友加入到这些“话题”中来,况且“文”在人亦在。这是“解读”的另一种理由。

    鲁迅先生说过:“安宁和幸福是需要凝固的”。(《伤逝》)姑不论我们现在是否安宁和幸福,然而,我们在“凝固”自己的岁月,却是无奈的事实。先生们的旧时文章、新近话题,都是生命与经验的“凝固”,恐怕并非妄论。一个人的生命途程无论长短,总是要有一些个“驿站”: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一间陋室、一所寮庐,当然还有牢狱。总不能把什么东西都背着走,总要在哪里寄存一些梦魇、一些猜念、一些情愫、一些聚了又散的朋友、一些来了又去的问候。当然还有冷了的苦茶,淡了的美酒;当然还有鼓鸣马啸,铁血腥风。久久,能携去的,当然只是些“凝固”了的东西,能充大荒的饥馑,创痛的疗救,也能在躁乱中抚出安宁,衍生似是似非的幸福。因此,“凝固”并非“僵固”,它是要稀解,可以稀解的,当然不是药救。至少,我看先生的文章,那份回望人生,归于淡泊与通泰的“安宁”是令人称羡的。这是我“解读”来自己消受的,当然也可以说了出来。这算是理由之三。

[1] [2] [3] [4] [5]  下一页

云烟渺渺———汪曾祺与云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