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421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1年9月20日上海《北斗》月刊创刊号,原题《牺牲——德国珂勒惠支木刻〈战争〉中之一》,没有署名。后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时,改为现在的题名。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 是德国版画家。她的第二个儿子彼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了。《牺牲》是她的著名组画《战争》(共七幅)中的第一幅,画一位母亲,闭着双眼,满含悲痛地献出自己的儿子。这是介绍给中国的第一幅珂勒惠支的作品。这篇短文是鲁迅推荐给《北斗》刊登《牺牲》时写的,文与画同时发表。文中简介了画家的生平与创作,强调她的画材“多为贫病与辛苦”;说明《牺牲》是《战争》组画七幅中之一及《牺牲》的画面及内涵;介绍了德国画家、美术批评家那盖勒(通译纳格尔,1994—1967)对珂勒惠支的评价:“K.Kollwitz之所以于我们这样接近的,是在她那强有力的,无不包罗的母性。这漂泛于她的艺术之上,如一种善的征兆。这使我们希望离开人间。然而这也是对于更新和更好的‘将来’的督促和信仰。”
    那盖勒的评价基本代表了鲁迅的看法。鲁迅多次推荐和介绍这位女画家和她的作品,曾编印过《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为其写了序。而1931年这次推荐和介绍《牺牲》更有明确的目的。作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谈到,当得知柔石牺牲的消息后,很想在《北斗》创刊号上写一点纪念文章,然而不能够,于是选了这幅木刻,“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也就是以此来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罪行。

 

李伟森

                                           一

    李伟森:1903年生,又名李求实,湖北武昌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1926年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主编《少年先锋》。后调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1928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国青年》主编。1929年到中共中央宣传部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编辑,并参加“左联”工作。译著有:《朵思退夫斯基》、《动荡中的新俄农村》等。

                                           二

    李伟森,一名求实,生于一九○三年,湖北人。“五四”运动时,以十六岁的青年,领导了武汉学生运动。一九二三年,参加京汉铁路“二七”工人大罢工。一九二七年参加广州暴动。之后到上海从事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曾编辑过《中国青年》、《少年先锋》及报纸。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在上海东方旅社被捕,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于反动派的龙华警备司令部内广场,临刑时颜色自若,高呼口号,慷慨就义。
    李伟森,平时对于工作不避艰险,好读书,于工作繁忙中,“也常于深夜握管为文,至晨不息。”著述很多,能查到的有《杜思退也夫斯基评传》、《小品文杂感集》、《十月革命后俄国农业状况》、《动荡的俄国农村》(翻译)等五种。

                                           三

关于鲁迅和李伟森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同时被难的四个青年文学家中,李伟森我没有会见过……”
据《李求实文集·李求实传》中说,李伟森是党内同鲁迅先生接触最早的一位,当时他化名林伟,李伟森是李求实的笔名。一九三○年三月,鲁迅和李求实一起参加了“左联”成立大会,当时的文委书记潘汉年,为保守党的机密,把李求实等我党重要干部的名字都勾去了。求实牺牲后,鲁迅一直保存着求实的照片,那是一九二七年他从武汉到上海后照的。鲁迅说他没有会见过李伟森,或许是为了保守党的机密而有意回避,或是因为当时秘密工作所限,他不知道李伟森就是林伟。

 

胡也频

                                          一 

    胡也频:1905年生,福建福州人。少年时代曾当过学徒,海军学校学生,后困居北京。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8年在上海从事编辑和出版工作。1930年在济南省立高中教书,因宣传革命文学,被迫离校,同年回上海,参加“左联”,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左联”执行委员。作品有小说《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等。 

                                          二

    胡也频,一九○五年春生于福州(一说生于一九○三年),幼时作学徒。“五四”运动时,因不堪店铺中主人的侮辱逃至上海。后又到天津进了大沽口海军学校,这时十五岁。因海军学校停办,流落到北京。
    一九二五年开始写作,左联成立,他立即加入,担任工农兵通讯运动的主席。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二月七日被秘密枪杀,身中三弹。著有《圣徒》(短篇集)、《鬼与人心》(戏曲集)、《到莫斯科去》(中篇小说)、《光明在我们前面》(长篇小说)共十五种。


 

“……写着‘徐培根’三个字,我疑心这是他的真姓名。”

    文中提及白莽,又说姓徐,又有“徐培根”字样,怎么解释?
    据1981年2月1日,殷参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忆殷夫》可知:殷夫,姓徐,在家叫徐柏庭,在学校叫徐祖华,亲友叫他徐白。笔名有四个:殷夫,白莽,任夫,莎菲。他的大哥叫徐培根,国民党一个高级军官,航空署长,已死。鲁迅文中错认,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上已作更正;二哥徐兰庭,在大徐村务农,已死;三哥徐松庭,又叫徐文达,国民党政府当差,已死;大姐徐祝三,今年90岁,记忆清晰;妹妹徐素云,象山县校长,在县有反动势力,解放后,已被镇压。
 

《思旧赋》《序》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材,然嵇志远而踈,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苦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大意是:我和嵇康、吕安住得较近。这两人都是放荡而有才华的人。嵇康志向很高,对一般世务不大重视;吕安胸怀开旷,外表很马虎。以后这两人都被杀害了。(吕安被人诬为不孝,嵇康替吕安辩护,结果都被杀。)嵇康多才多艺,对于乐器很内行,在被杀时还要求再弹一次琴。我这次西去洛阳回家路过嵇康故居(焦作)时,天气很晚又很冷,



www.deyou8.com
突然听到附近有吹笛子的声音,声音嘹亮。使我回想起过去我们的交往,很有感触,所以写了这篇赋。
                              

                                      《思旧赋》: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弃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欢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英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