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421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这些“后记”体现了鲁迅博大精深的特点。涉及的中外古今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繁多,所议论的问题大多是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写来却自由灵活,要言不繁。三言两语,包含着真知灼见,字里行间,闪耀着思想锋芒。与读者交流,坦率诚挚,直剖明析,文字简洁,偶或幽默讽剌,学术性与艺术性并茂,可谓篇篇金玉,字字珠玑,可资编辑工作者师法。

                 
白莽


                                          一

    白莽即殷夫。殷夫:1909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代诗人。在家名徐柏庭,读书时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等。浙江象山人。1926年前后到上海,参加革命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1927年4月被捕,囚禁三个月。释放后,进同济大学读书。1928年加入太阳社。殷夫于1929年离开学校,从事青年工人运动。1929年9月,他在丝厂罢工中再次被捕。释放后,继续从事青年工人运动。1930年参加“左联”,并曾担任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编辑,是“左联”出席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的代表。作品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黑浪》等。

                                          二

    殷夫,一名白莽,姓徐。一九○九年生于浙江省象山县。从小爱学习,九岁时能读各种小说,十三、四岁开始写诗,后到上海读书。
    一九二七年四月被捕,几乎被枪决,释放后,到同济大学学习,德文、英文都很好。一九二九年九月,纱厂罢工中又被捕。遭到毒打,不久被释放。
    一九三○年成立左联,他立即加入。他的诗多是写工人生活的,写作勤勉,也写一些散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杀。著译有《孩儿塔》(诗集)、《伏尔加的黑浪》(诗集)、《苏联的农民》(翻译)等八种
 

这传和诗

    《为了忘却的纪念》(以下简称《纪念》)第一部分第五自然段中说:“他(白莽)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这传和诗,后来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
    此处的“传”指的是奥国作家Aifred Tenise原作,白莽译的《彼得斐·山陀尔行状》。这里应指出的是:由于白莽的译稿是从德译本转译的,他曾将“彼得斐·山陀尔行状”误译为“山陀尔·彼得斐行状”。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过说明:“传”的“作者的姓名,现在这样是德国人改的。发表的时候,我想仍然照匈牙人的样子改正(他们也是先姓后名)——。”(《鲁迅书信集·致白莽》1929年6月25日)“诗”指的是匈牙利诗人原作,白莽译的九首诗。这九首诗是:《黑面包》、《在野中》、《酒徒》、《我要变为树……》、《听哟,那迷人的……》、《生与死》、《我的爱情——不是……》、《原野的小岛》、《雪哟,大地的……》。
    以上均载1929年11月《奔流》第二卷第五期《译文专号》。
 

“我们第三次相见”是哪天


    这是1929年的“热天”,殷夫(白莽)第三次出狱的时候。这是殷夫在丝厂罢工斗争中被捕,出狱时间在7月12日以后的7月间。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也曾回想起殷夫热天穿大棉袍,满脸油汗,对鲁迅笑着说:“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了。”
    至于第一回,是1927年4月,因一个国民党员的告密而被捕,几被枪决,后囚禁三月保释;第二回,1928年秋天被捕,原因不详。不久,保释出来,软禁在象山县城(丹城)大嫂家中。这两次系他大哥徐培根保释出来的。

 

又一次的被了捕

                                         金戈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追忆“左联”五烈士之一的白莽时,两次提到他“又一次的被了捕”,当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无论从展示这位青年革命家的精神风貌看,还是就增强文气的连贯性、章法的严整性而言,都有不言而喻的妙用。但这“又一次的被了捕”到底说的是哪一次(固然不可能是第一次),发生在何时何地,课本却未予注解,教参亦未作说明,教与学均感不便。为了弄清来龙去脉,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总算找到了答案,并由此发现了解相关史实对于解读该文,深入透彻地领会其思想蕴含颇有裨益,故辑录整理如下,供同行参考。
    吴泰昌同志在《殷夫的成长说明了什么?》一文(见吴泰昌著《艺文轶话》,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中指出:“文艺界一提起殷夫,就想起他是诗人。其实,他那短暂的经历表明,他首先是一位革命家,搞文艺创作只是他业余的活动。”这是对白莽(即殷夫)的高度评价。作为革命家的白莽,1926年在上海读书期间就与革命运动发生了联系,不久参加中国共产党,并进行创作活动。在此后短短五年的斗争生涯中,竟有四次被捕经历(地点均在上海)。第一次被捕是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囚禁三个月,由大哥徐培根(任国民党政府航空署署长)保释出狱。第二次是1928年秋,由大嫂托人保释出狱。1929年,白莽离开学校专门从事青年工人工作,成为事业革命家,同年7月,在上海丝厂罢工中第三次被捕,囚禁一个时期后被释,这就是课文中“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第四次即文中写到的1931年1月17日。联系这四次被捕的特殊经历,体味文中的有关描写,不能不对这位青年革命家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献身精神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真是历尽磨难,痴心不改,为争自由甘献青春!
    但归根结底,白莽与鲁迅的交往毕竟是以译作为媒介为发端的。在他身上,革命家和诗人完美地统一在一起。1924年,白莽开始创作组诗《放足时代的足印》,后改入诗集《孩儿塔》中。1927年在狱中写成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署名殷夫投给太阳社的《太阳月刊》,后发表于该刊1928年4月号。这是白莽公开发表的第一组长诗。此后不断有诗作问世,如包括《别了,哥哥》在内的组诗《血字》、组诗《我



www.deyou8.com
们的诗》等均发表于《拓荒者》等左翼刊物。他一生创作诗歌近百首,另有小说、随笔、戏曲、译作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红色鼓动诗。当年的“左联”领导人之一阿英(钱杏邨)(1900—1977)生前不止一次地提到,“殷夫的有些诗,不仅内容好,艺术上也好,至今都耐读。这在初期革命文学作品中是难得的。可惜死得太早。”他认为“在死难的左翼青年作家中,柔石的小说,殷夫的诗是突出的。”(引自吴泰昌记述《阿英忆“左联”》,出处同上。)1930年,诗人编成诗集〈孩儿塔〉,共收诗65首,生前未能出版,鲁迅保存了诗稿,并于1936年为之作《白莽作〈孩儿塔〉序》一文,对烈士遗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了《殷夫选集》。
    白莽是1929年6月用“白莽”的笔名给《奔流》投稿的。《奔流》是鲁迅、郁达夫主编的一份文艺月刊,以刊登翻译作品、评论为主,也刊登创作,鲁迅常为刊物作编校后记。而白莽1927年就开始学德文,所以能翻译德文版的彼得斐传和彼得斐诗;投给《奔流》,正是情理中事。课文告诉我们,鲁迅接到译稿后,“就发信去讨原文”,“他就亲自送来了”,于是有了第一次相见。这是1929年6月24日的事。但第二天,白莽即来信表示“很悔和我相见”,鲁迅则诚恳作答,说明原委,指点译误,并送去藏书,邀约译诗,白莽终于消除误会,将译诗送来。“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这情浓墨淡的一笔,不难使人体会到这志同道合的一老一少开怀叙谈的融洽氛围和友谊增进的喜人情景。若非如此怎会有后来的刚出狱,大热天穿着厚棉袍,来鲁迅处“打门”这生动的一幕呢?如果不是基于对鲁迅的崇敬和信赖,他又怎会毫无顾虑的如实相告自己“是一个革命者”呢?(文中着一“才”字不是既突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的高度警惕性,也表现了这种“同志的信任”吗?)而据文中“这传和诗,后来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之交代,联系《奔流》1928年6月创刊,1929年12月停刊,共出15期的史实,可知当白莽出狱时,译作尚未刊出,鲁迅“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这预付稿酬的细节同样体现了这位文化革命旗手、文坛宿将对年轻战友的关切、体贴和深挚爱心。至于“左联”成立后的再次赠书,同样是战斗情谊的又一个具体体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