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中语文综合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作文30年——专家点评高考作文30年走向,
从来没有一种考题,能像高考作文那样,年复一年引起公众的关注。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6年,海南考生所接触的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形式、文体要求在不断的变化。30年的变化中体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趋势,高考作文的未来走向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科研部副主任覃冰。
不同阶段有不同倾向
覃冰概述说,从体现政治思想,到体现学科技术,再到体现学生主体,是30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大致走势。
20世纪70年代的作文题目带有明显的政治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命题者紧扣了当时国家的政治需求和社会特点。如1977年广东(注:海南当时尚未建省)的作文题目是《大治之年气象新》,当时社会处于政治路线、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历史时期,中央作出了“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大治”指的正是当时的国家政治形势。覃冰认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并不是纯语文的要求。
进入20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题目慢慢回归到学科技术层面,即回归到对语文学科规律的把握,和对写作规律的要求上来。如1982的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观进行思考,1986的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需要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这些都是语文学科的功能要求。这一阶段高考作文还多次对写作形式进行限制,如要求写读后感、写信等。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高考作文题目则逐渐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的是学生主体。如2001年的作文题目《诚信》,2002年的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抒发真情实感,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可抒发自己写作的个性。这一阶段对写作的体裁很少作专门要求。
越来越“公平”和“自由”
覃冰分析说,从命题形式看,30年间的高考作文题目对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各种形式都有所涉及。20世纪80年代以前命题作文占的比例较大,90年代后材料作文逐渐多见,而近6年来,话题作文成为了主流。
覃冰认为,任何一种形式,必须坚持一个重要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打破所有限制。作文题城市的学生适合写,农村的孩子也适合写,男同学能写,女同学也能写,限制的因素越少越好。总的来看,近些年的高考作文要求限制越来越少,越来越“公平”。他还谈到1998年的高考题目,当年的题目是从《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中选择其一。当年阅卷时每个语文阅卷老师都遇到超过10篇作文写了父母双亡的遭遇,这其中不少有明显编造的痕迹。曾历经过磨难的学生,写这种作文会有深刻的感悟,但对那些生活中没有经历过波折的学生,是不公平的。
另一个趋势是自由度。话题作文之所以在近些年受青睐,是因为这类作文由学生自主确定立意、文体、标题,给学生留下自由写作、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类作文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念,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就行。如2003年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和2004年话题作为《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课改提出新要求
覃冰说,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这也将对考生作文提出新的要求。
覃冰举例说,2006年的高考题目特别有新意,也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作文题目中给出了一个故事,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但题目中没有设立话题,而是给出了两句意味深长的话: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说:“它也很可爱啊!”父亲和孩子的不同反应,也能给考生不同的思考和启发。考生在以不同的角度行文时,便能体现不同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选择。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作文将更加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将更加创新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