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里尔克作品——罗丹论

里尔克作品——罗丹论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968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里尔克作品——罗丹论,

  在那些因这扇门而得见天日的雕刻中,艺术价值极高的很多。把它们一一列举和叙述是不可能的。罗丹自己曾经说过,他至少要费一年的唇舌才能把他的一件作品形容尽致。我们只可以说这些石膏的、铜的或石的小作品,与古代艺术里许多小小的兽像无异,往往给我们极其伟大的事物的观感。罗丹的雕刻工作室里有一个原籍希腊的小豹的模型,才不过手儿那么大(原作现藏巴黎国立图书馆集古室);当我们从前面透视它腹下四肢的灵活而坚硬的爪儿中间,我们真以为在窥探着那些筑在岩石里的印度寺院的深殿;这作品的身材是那么渐渐地增长和伸拓,以至于广漠无垠。罗丹的一部分小雕刻亦如是。他把许多空地,无限完整而界划分明的空地赐给它们,于是它们便长大起来了。空气在它们四周无异在磐石的四周。如其它们当中有些动作是向上升的,天空就似乎立刻给它们举起来,而它们的坠落也曳群星而俱下。

  或许就是在这时期,诞生了从两膝投身于她自己纷披的水淋淋的头发问的《水神》吧。我们只要绕这座大理石一周,便会得到一个奇妙的印象:一条长的、很长的路,沿着迂回丰美的背脊,以达到那埋在石里如在深长的呜咽里的面孔,以达到那纤柔的手,那象一朵临谢前轻语生命的手。还有《幻影》,依卡尔的女儿,一个无可奈何的、深长下坠的、使人晕眩的变形。还有那组题名为《人和他的思想》的。它表现一个跪着的男子,由他的额头的接触,在石里唤醒了一个女人的轻盈的形象,这形象却仍然贴附在石上;如果我们要解释它,我们就应该欣赏这额头与思想的融洽无间的结合;因为只有他的思想是活着,并站在他面前;其次便是顽石了。和这群像接近的,还有那罗丹名之为《沉思》的,从石里突出、凝神默想的头。腮部以下完全埋在石里。这简直是从潮湿的延续的浓睡里慢慢儿举起来的、一副充满了光明与生命的面孔。还有那《加里亚提德》。已经不是那轻轻地或沉重地支持着一块石的重量的笔直的形象,或者因为那块石已能自主这形象才藏身其下了。一个女性的裸体跪着,头向前倾,完全压缩在她自身里,并完全给她的负担的手捏就,这负担的重量源源不绝地下降于她的四肢和全体。这躯体的最微小部分都支撑着石的全部,如一个更大、更古、更坚强的意志,可是她那注定要毕生背负的命运却不因而中止。她背着,象人们在梦中背着“不可能”一样,并且找不着出路。而她的倾颓,她的晕倒,依然是一种背负的动作。等到疲乏来了,终于使她的身躯倒卧下来,躺着,她还是背负着。她将无终无极地背负着。这就是《加里亚提德》。

  我们尽可以(如果我们要)用许多深思妙想来陪衬、环绕和解释罗丹的大部分作品。对那些不习惯仅靠观赏以达到美的路的人,还有许多旁的路。一些通过高贵、伟大并充满了形象的意义的弯路。这些裸体雕像的无限准确与妥贴,它们的节奏完美而均匀,它们的比例惊人的内在美;和那渗透了它们的每一部分的丰富的生命,似乎这一切使事物美丽的原则,同时也使它们能够不可超越地体现它们的创造者赐给它们的标题的含义。罗丹的雕刻中,从没有一个标题依附在作品上如兽之依附于树上。它只在物的附近居留,并靠着它生活,如一个看守者一样。我们请教于他固可获得许多消息,但是懂得忽略他的人,就会觉得更清静,更少麻烦,并且所得的消息也更详尽。

  无论他工作的最初冲动是从一个标题得来,无论鼓动他工作的是一个故事,一出戏剧,一段历史背景,或一个真实的人物,只要罗丹一动手,这题材的表现便渐渐变为一件无名的实物:移植到手的语言里,那跟着来的种种要求,自然也各有其只与雕刻的操作有关的新意义。

  象是一个准备阶段,在罗丹的素描里,已发现这种对原来标题的忘却与转化了。罗丹对于这种艺术也自有其表现方法。因此,这几千张画稿也是他的人格的特殊、亲切的启示。
  譬如那些日子最久的中国墨素描,它们的光和影的效果具有一种惊人的力量。其中如那令人想起伦勃朗的《象公牛的人》,如《年轻的圣约翰》的头或那表现《叫嚣的战魔》的面具;一切帮助画家去认识平面的生命以及它们与周围空气的关系的速写和习作。其次便是用轻快的手腕描绘的裸体,有些是具备各种轮廓,用敏捷的钢笔轻抹的;有些却幽闭在一个单纯的轮廓的震荡的旋律里,从那里崛起一个不可磨灭的纯粹的姿势。罗丹应一个藏书家之请,用来点缀一本《恶之华》的许多钢笔画就是这样。如果我们只说及这些画对于波特莱尔的诗之深刻体会,这就等于不说,如果我们记起这些诗本身是如何的饱和,似乎拒绝一切外来的补充和提高,我们必定试图多说一点;而事实上,在罗丹的婉妙的线条与诗句融会处,我们感到一种补充和提高的印象,这些画稿的迷人的魔力就在此。那幅配合《穷人之死》一诗的画,简直超过这首伟大的诗的内容,因为它的姿势带着那种单纯与不断增长的伟大,我们真以为它磅礴了宇宙,从晨光以至落日。

  他的铜版画亦是这样。它们那无限柔和的线纹,透露出如一盏美丽的琉璃灯的极端的轮廓,这轮廓无时不玲班地刻划出来,在现实的本质上流过。

  于是终于轮到那些瞬息的、在不觉间逝去的姿势的奇妙的纪录了。罗丹认为,模特儿在不留神的顷刻间的微妙动作,很敏捷地描下来,可以蕴藏一种我们梦想不到的表现力,因为我们不惯以灵活而坚决的注意去窥伺之故。他一面目不转睛去窥察模特儿,一面把纸张完全交托给他那活泼纯熟的手,于是画下了无数从未有人见过,永远给人忽略的姿势。而从那里流露出来的表现力却真浩荡无极;许多相应相求的动作,从未有整体儿给人掌握或公认过的,都显现出来了——它们包含了一种可称为野兽的生命的直接的热和力。一支赭墨淋漓的笔迅速地挥动着,轻重如意地穿过这轮廓,把一片封闭的面画得那么生动,我们简直以为站在一些塑像之前。于是又一度发见了一片充满了无名生命的新区域;一个无底深渊,一切喧响的脚步都在那上面残踏过的,拿它的水献给一个用竹枝来指引他的手探水源的人。

  就是目的在造像的时候,对于题材的素描也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从那里罗丹慢慢地、专心致志地去奔赴那遥远的任务。因为我们固不能把他的雕刻当作印象派看,但他所大胆而准确的固定下来的无数印象总不能不算一个大资源,从那里他选取最重要和最必需的,把它们融化在一个成熟的概括里。当他从所探寻或构造的躯体走向面庞的时候,他必定常常会感到一个从风沙扑面的野外走到一个少长咸集的大厅的印象;这里,什么都是拥挤和阴沉的,一种室内的空气浸润着眉湾和唇阴。如其躯体上只有波动和潮汐,那在面孔上的却是空气了。那简直象一些曾经发生过许多满挤着期待的哀与乐的事件的房间。而且没有一件事是完全过去的,没有一件事可替代前一件;它们只平排列着,在那里留存,象瓶里的花般萎谢下去。可是谁从狂风扑面的外面来,必定把“海阔天空”带到屋里去。

  《塌鼻人》就是罗丹创造的第一个肖像。在这作品里他那通过面孔来表现的方法已获得完全的发展,我们感到他对于脸上一切的无限制的虔诚的专注,他对于命运所划下的每条线纹之重视,他对于那富于创造的生命(甚至在它的摧残销蚀处)之信心。他在盲目的信仰里创造这《塌鼻人》,不问这个人的生命又一度从他手里流过的究竟是谁。他创造他正如上帝创造第一个人一样;唯一的念头只是要产出生命,那无名的生命。然而他永远带着更多的认识、更多的经验和魄力回到人们的面孔来。他再不能看见脸纹而不想及那曾经活动于其上的日子,那日日夜夜在面孔的四周旋转,仿佛永不能竣工的成群工匠了。于是对于生命的一种沉静和慎重的复述,遂成为这成长了的人对于那满布字迹的面庞一种起初只是摸索着的,然后一天天胆大起来的有把握的诠释。他并不给幻想以余地;他绝不虚构。他一刻也不轻视他的工具所特有的沉重的步伐。乘着无论什么翅膀以超越它是容易的事。象从前一样,罗丹在它旁边走着,越过了一切应越过的悠长的阶段,象农民跟在牛车后面般向前走。可是他一边犁田,一边却不断地思念着他的乡土、耕地的深度、头上的青天、风的步骤和雨的下降,一切坏的及能损害的,一切过去而又再来和永远存在的。

  现在,他相信,既摆脱了纷纭万象的困惑,他从这一切当中认清楚了永恒,那使创痛所以良善、苦难所以慈爱、悲哀所以美丽的主因。

  这与他所创造的肖像同时开始的对人生的解释,在他的作品里一天天向前展拓,这是他的浩瀚的发展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高峰。它慢慢地开始。带着无限的小心,罗丹在这条路上启程。他重新从一个面走到一个面,紧紧地跟着大自然走,听从它的领导。我们简直可以说,就是大自然指示给他许多眼看不见的地方。当他着手去经营这些地方,从许多烦琐的纠纷提取伟大的单纯时,他实无异于基督用一个崇高的寓言来洗刷那些用混乱的杂题质问他的人们的谬误。他完成了大自然的一个意图。他完成了一件在演变中仓皇失措的东西,他发现了事物间的关系,正如浓雾的黄昏发现树梢儿在远处起伏波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里尔克作品——罗丹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