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谏太宗十思疏》——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807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谏太宗十思疏》——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

  贞观初年,有人向唐太宗建议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天下,魏征反对,他认为治国不能单靠法,还要用仁义,峻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魏征反对法家的那种严刑峻法的办法,并不认为可以无法,而主张正确的运用法律。怎么样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呢?他认为是“公之于法”,就是国家制定的法律,大家要共同遵守,皇帝也不能例外。他曾多次向唐太宗提出,制定了法律,就要依法办事,决不可因为自己是皇帝,就随意改动法律,在法外加“法”,用个人的意愿来代替法律。

  唐太宗感情容易激动,常因为个人的喜怒面滥行赏罚,他知道自己这种一时的感情冲动可能造成的后果,所以提醒大臣们经常不断给他提出。有一次他任命瀛州刺史卢祖尚改任交州都督。卢祖尚开始接受任命,后来又反悔了,借口自己身体不适,不愿远去交州。唐太宗派人去劝说,他仍然不愿意去。唐太宗当面动员,他还是不肯去。唐太宗认为他太不识抬举,一怒之下,让人当场就把他杀了。唐太宗过后也很后悔,认为没有按法律办事,处理过分了。有一次他和大臣们在议论北齐皇帝高洋时,魏征借议论高洋批评唐太宗说:“高洋很残暴,但和人讨论问题时,如果自知理亏,也还能听从别人的意见,这也是高洋的长处。”唐太宗也借机自悔说:“卢祖尚坚决不服从派遣固然不对,但也构不成死罪,我一时怒而杀了他,看来连高洋都不如了。”

  在执法的时候,要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魏征说:“奖赏的时候,不要忘了疏远的人;处罚的时候,要不怕亲贵。要以公平为规矩,仁义为准绳,才能让人心服。”贞观初,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被人告发,受到了追还赃款解除职务的处分。他原来是唐太宗为秦王时的老部下,就向唐太宗求情,希望原谅他。唐太宗派人告诉他:你是我的老部下,贪污大概是因为穷的原因。我送给你一百匹绢,继续作你的刺史,以后注意不要再贪污了。唐太宗为了照顾自己的老部下,就不顾达律而徇私情了。这显然不利于执行国家的法律。魏征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上书反对说:“因为庞相寿是你的老部下,就不追究他的贪污枉法,而且还加以厚赏,留任原来的官。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贪污的不对。你过去为秦王时部下很多,如果他们都以此来贪赃枉法,这样就会使廉洁的官害怕,影响不好。”唐太宗不得不改变了对庞相寿的处理。魏征还曾用“能为国家守法”六个字,表彰能为国家公正执法的法官薛仁方,同时揭露了皇亲国戚违法乱纪的事,以维护法律的公正。

  魏征对执法者,要求他们要按实情来审理案件,反对严刑拷掠,旁求罪证,任意牵连别人。贞观七年(633年)魏征任侍中时,尚书省积压了一批久未解决的案件,因为办案的人员意见不一,一直未能处理。唐太宗认为魏征办事一直公平,所以就让他去解决。魏征虽然并不熟习法律,但他能从案情的事实出发,有事实根据的就定案处理,事实不足的就不予以追究,加以结案释放。因为他从事实出发,处理得当,所以大家都很满意。


劳累成积 与世长辞

  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魏征得了重病。当时魏征家里没有正厅,唐太宗怕魏征死后发丧不体面,就停止了自己正在修建的一座便殿,把建筑材料拨给魏征,用五天的工夫就给魏征修起了正厅。唐太宗还根据魏征喜好素雅的习惯,给他送去了白色的被褥。魏征的病越来越重了,唐太宗不断地给他送药品和食物,并派专人到他家守护,随时把病情报告唐太宗。

  唐太宗还亲自二次到魏征家探望。第一次,让左右的人都避开,两人单独谈了很久。第二次还带了太子和衡山公主,魏征勉强在床上披着朝服,拖着身子拜见了唐太宗。唐太宗悲伤地安慰他好好养病,流着眼泪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魏征说:“寡妇不愁织布的纬线少,只是担心周朝的灭亡!”意思就是我不发愁别的小事,只担忧国家的兴亡。唐太宗带着衡山公主,是准备把她嫁给魏征的儿子叔玉,这时唐太宗对魏征说:“你再勉强看一眼你的新儿媳吧!”可是,魏征这时已经没有答谢之力了。

  当天夜里,唐太宗梦见了魏征,神色和平时一样。可是第二天早晨,魏征就与世长辞了,终年六十四岁。唐太宗又亲自到魏征家里吊唁,哭得非常悲伤。他还为了表示哀恸,停止上朝五天,让太子在西华堂举哀,并命令文武百官都去参加魏征的丧仪。还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赐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的仪仗队,陪葬在昭陵。

  临发丧时,魏征的妻子裴氏上书唐太宗:“魏征生前素来节俭,现在按一品官的礼葬他,仪仗这么隆重,恐怕不合他的心意。”于是改用白木制的车子和白布缝的车帷来送葬。魏征出殡时,唐太宗让晋王去主祭,他自己还亲自书写了碑文,登上御苑中的西楼,望着魏征的灵柩西去,哭得极为哀痛。

  魏征去逝后,从他家里找到一份写了一半的奏稿,这也可以说得魏征的一份遗嘱。里边认得清的话有:“天下的人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全;任用恶人,国家就要衰亡。对自己喜欢的人,要了解他的缺点;对自己讨厌的人,也要了解他的优点。要毫不迟疑地去掉恶人,也要毫不猜忌地任用善人,这样国家就可以兴盛了。”唐太宗看了,很受感动。他对大臣们说:“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你们要把魏征的这些话写在记事板上,发现我在这方面的问题,随时向我进谏。”

  唐太宗把魏征看做是照自己过失的一面镜子,魏征的死使他失去了一面镜子。他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了解得失,”他把魏征看做是了解自己得失的最好的一面镜子,所以他认为魏征的死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唐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评价,应当说是相当正确和公正的了。

  魏征死后,唐太宗给了他那么高的待遇,还在凌烟阁让入画了魏征等二十四个功臣的肖像,他亲自作像赞,不时去看像赋诗,悼痛不已。唐太宗对魏征的这种隆誉,遭到了一些人的妒忌,他们就制造各种流言飞语,贬低魏征,挑拨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杜正伦和侯君集,魏征曾向唐太宗推荐,认为他们有宰相之才,因而杜正伦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官至检校吏部尚书。魏征死后,他们俩人都因牵连到太子承乾事件,一个被流放,一个下狱被杀。这时有人借机攻击,说魏征推荐他们二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才,而是因为魏征和他们结为同党,互相吹捧,谋取私利。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

  又有人攻击魏征说,他谏诤唐太宗的奏章,都自己偷偷地抄录下来,交给了史官起居郎褚遂良,为了自己录之国史,名扬千载,而却宣扬了君主的错误。这与同时的重臣戴胄奏完之后,即毁掉底本,进行保密的作法不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唐太宗听了,更加不高兴。唐太宗不但令人毁掉了自己给魏征写的碑文,而且还停止了将衡山公主嫁给魏征儿子叔玉为妻的允诺,表示了对魏征的不满。魏征的家族也自此开始衰败下来。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率军亲征高丽。高丽和袜褐联军猛攻辽东安市城(今辽宁盖平县东北)东南的驻跸山,由于李勋等大将率军力战,才没有被攻破。后来,天气冷了,粮食也供应不上,唐太宗被迫率军撤回。唐太宗在班师回来的路上,很后悔这一次军事行动,这时他想起了魏征,就对大家说:“魏征如果还活着,他是不会同意我的这次行动的。”他派人把魏征的家属叫来,问了他家的情况,慰问赏赐了魏征的妻子,并以少宰的礼祭了魏征的坟墓,重新立起推倒的墓碑,恢复了他的声誉和待遇。不过那位答应嫁给魏征儿子的衡山公主,这时已经另嫁他人,无法再改正过来,把她嫁给魏征家了。魏征死后的这一反复,说明在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即使是象唐太宗与魏征这样合作共事了十七年,彼此已经够了解的了,但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死后仍然出现了波折。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曲折和多变。

  魏征是以刚直不阿、勇于犯颜进谏而著名的大臣。他与唐太宗君臣之间虽然也产生过误会和矛盾,但总的说来是合作得比较好的典型。魏征作为封建社会的名臣,一直受到封建政治家的称赞,把他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封建政治家的某种典型和规范,历代都称赞不已。魏征确实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封建政治家。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