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谏太宗十思疏》——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807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谏太宗十思疏》——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

  魏征强调要“静”而反对“动”,目的是帮助唐太宗巩固已经取得的天下。他认为:“静徭役就少,百姓耕作的时间就多,富裕得就快,富裕了就不会起来造反,君臣就可以长保富贵了。”“动”的统治只看到了眼前的享受,而“静”的统治却想到了长久的统治,可见魏征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他的眼光要看得远多了。

  魏征称唐太宗是一个“很注意研究古今的历史,从中找出治理天下经验”的皇帝。由于唐太宗是一位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皇帝,所以在他的支持和推动下,魏征也以总结历史教训为目的,特别是总结隋亡的教训为出发点,参加进行了一些史学的编纂工作。

  唐朝从李渊开始,就很注意前朝历史的编纂。早在武德四年(621年),当全国的统一工作还没有最后完成的时候,李渊就接受了令狐德蔡的建议,下诏撰修梁、陈、齐、周、隋、魏六朝的历史,但因当时修史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未能在武德年间完成。唐太宗即位后,贞观三年重新对修史的工作进行了部署,除《魏书》不再复修外,唐太宗命礼部侍郎令狐德菜和秘书郎岑文本修《周书》,中书舍人李百药修《北齐书》,著作郎姚思廉修《梁书》和《陈书》,秘书监魏征修《隋书》。由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总监诸吏,但因房玄龄是宰相,事情较多,没有工夫过问修史的事,所以唐太宗后来又任命魏征为实际的总监。

 



www.deyou8.com
 魏征在主修《隋书》前,已有王劭写的《隋史》十八卷和王胃的《大业起居注》,但是王劭的书比较散乱,没有一定的体例,而王胃的起居注又在隋末战乱散失很多,不很完整,.所以可供魏征参考使用的资料并不多。为了弥补这个不足,魏征就利用当时还有很多隋朝遗老存在的有利条件,亲自去访问和收集。如孙思邈对以往的历史很了解,对很多事记忆得清楚,魏征就几次访问他,得到了不少可贵的材料。他还很重视私人家传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从中也补充了官撰史书的不足。

  《隋书》的纪、传都是由当时的中书侍郎颜师古、给事中孔颖达起草的,这两个人都很有学问,对历史也有研究,所以写得都很有水平。再经过魏征的修改审定,力求达到简明和正确。经过这三位高手的撰修审定,《隋书》五十五卷在“二十四史”中是比较好的一部断代史。《隋书》中的序、论,齐、梁、陈书中的总论,都是魏征亲自撰写的。它们都是总结和评论历史得失的短论,集中反映了魏征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进步历史观,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历代王朝特别是隋亡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论著。

  贞观十年(636年)正月,五部史书同时修成,由房玄龄和魏征共同署名,进呈给唐太宗。唐太宗对他们能在六、七年的时间,完成五个朝代历史的编纂工作,十分满意,并各有嘉奖。魏征以总监之功,赏赐特别丰厚,加封光禄大夫,进爵郑国公,还赐物二千段,

  魏征撰修的《隋书》中只有纪和传,而没有志。后来长孙无忌等又奉命补写了十志,共三十卷,收入《隋书》中,补了这一缺陷。


诤诤铁骨 砥柱中流

  唐太宗是一个比较能听臣下意见的封建帝王,所以在贞观年问,君臣共商国事,互相能平等地讨论问题,政治比较开明,谏诤的风气盛行。其中敢于据理力谏,直言不留情面的,首推魏征了。

  魏征本来并不是唐太宗的亲信,开始时唐太宗对他还存有戒心。但由于魏征有胆有识,敢于直言唐太宗的过错,匡正他政策上的失误,而不计较个人的安危,所以逐步取得了唐太宗的信任。他的正直,对唐太宗已经产生了相当的威力。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游玩,准备工作都作好了,可是迟迟没有动身,这时魏征正扫墓归来,听到这件事,就去问唐太宗为什么又不去了。唐太宗说:“的确有过游南山的打算,因为怕你说不是,所以又决定不去了。”

  从贞观初年到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十七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籍可考的共有二百多项。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各个方面。魏征的谏诤一都能得到了唐太宗的鼓励和支持,所以达到了知无不言的程度。唐太宗将魏征的谏诤,比做一面镜子,给了很高的评价。他说:“魏征前后共提的二百多项建议,如果不是全心全意为国家着想,是很难做到的。”

  谏诤的前提是皇帝能够听得进意见,所以当唐太宗有一次问魏征:“什么叫明君?什么叫暗君?”的时候,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和阐述。魏征认为,任何个人的才智都是有局限性的,皇帝也不能例外,因为“皇帝身居深宫,对民间的事不能亲自看到,他必须通过大臣,才能了解到下情”,所以他要经常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不会与外界隔绝。对此,唐太宗也是同意的,他认为当皇帝,“要管的事情很多,如果一人独断,不去听取臣下的意见,是不可能处理好的。”唐太宗并不认为自己当了皇帝,就不会犯错误,他一再向大臣们声明:“皇帝有了过失,大臣们要指出来”,这种看法对一个皇帝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它正是唐初形成谏诤局面的前提。一般说来,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强调君尊臣卑,一切由君主说了算,臣子即使看出了错误,也不能反对。魏征不同意这种理论。他认为,君臣要同心同德,才能治理好国家。君主再圣明,如果没有大臣的齐心协助,也是难以治理好国家的。唐太宗对此也是赞成的,他一再强调:“我与各位大臣,共同治理百姓。”所以他要求大臣们,“支持皇帝正确的东西,帮助皇帝改正错误的东西,这才是君臣共同治理百姓。”正是在唐太宗的倡导下,魏征才能作到犯颜直谏,也才能出现唐初那种君臣同舟共济,兼听纳谏,广开言路的政治局面。

  唐太宗虽然欢迎谏诤,但到具体的事情上,魏征反对他的意见时,并不一定总是愉快地接受的。唐朝规定十八岁的男子开始服兵役,为了多征兵,有一次唐太宗决定十六岁以上的健壮男子也都要征兵入伍。当时皇帝的命令要大臣会签后才能生效,魏征认为这个作法违反了唐朝的制度,几次都拒绝签字。唐太宗很生气,当面责问魏征为什么不签字,魏征回答说:“竭泽而鱼,并不是得不到鱼,而是明年就扑不到鱼了。焚林猎兽,并不是捉不到兽,而是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何必为了充数,而把不够年龄的人也拉来当兵呢?”魏征认为,明明规定十八岁服兵役,现在把十六岁也征来,这就失信于天下了。唐太宗反问:“我有什么失信于天下的事?”魏征举了一系列例子,说明唐太宗已经办了不少出尔反尔,失信于民的事。唐太宗最后在魏征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不能征不足年龄的兵的情况下,才同意取消了这个命令。他对魏征说:“我原来以为你太顽固,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从,国家是治理不好的!”

  谏诤的结果,有时候唐太宗愉快地接受了魏征的意见,但有时因为意见提得尖锐激烈,冒犯了皇帝的尊严,也可能招致可悲的后果。有一次唐太宗回到宫里,恶恨恨地对长孙皇后说:“迟早我要杀掉这个老家伙!”皇后问要杀谁?唐太宗说:“就是魏征。他总是当众说我的不是,弄得我下不了台,有损皇帝的威信。”皇后听后,马上回去穿上朝服,向唐太宗道贺。唐太宗问:“贺什么呢?”皇后说:“君明则臣直。魏征那么直率,敢于犯上直谏,就是由于你的圣明呀!所以我要向你祝贺。”这说明唐初所以能形成谏诤的气氛,并不仅仅是唐太宗能纳谏,魏征敢谏诤造成的,而是在唐朝的整个统治集团中,形成了一种谏诤的风气,所以才能使魏征这样的敢于直谏的大臣,不但能发挥谏诤的作用,而且没有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唐太宗晚年,由于国家的经济情况已经好转,对隋末战乱的影响也渐渐淡薄了,所以他开始变得傲慢起来,对大臣们的意见不那么听得进去了。这时魏征连续四次上《论时政疏》,给唐太宗敲警钟,希望他能够善始善终,把贞观初年纳谏如流的风气保存下来。后来,唐太宗更加奢纵,魏征上了著名的《十渐疏》,从十个方面指出了唐太宗的变化。魏征认为,贞观初年,唐太宗不追求物质享受,不大兴土木,关心百姓的疾苦,而现在却四处访寻珠宝,放纵嗜欲,追求享乐,还说:“不动用民力,容易养成百姓骄惰,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容易听使唤”;贞观初年,唐太宗能够近君子,远小人,渴求人才,现在却只在表面上恭敬君子,对小人却亲热起来,听信小人的话,随便怀疑和斥退君子;贞观初年,唐太宗能孜孜不倦地与大臣讨论治国之道,虚心纳谏,下情上达,知道百姓的情况,现在却自负功大,骄傲自满,·不愿再听下边的奏事,不再鼓励大臣们谏诤,而热衷于打猎游乐,故意兴师动众,向四夷问罪,夸耀自己的武功。现在各地发生了旱灾,坏人也在蠢蠢欲动,如果不知错而改正,后果不堪设想。魏征对唐太宗的这一警告是既及时而又尖锐的,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忠告。他把魏征的奏章抄送史官,以便传给后世,他自己也将其贴在屏风上,随时可以看到。但是,这时的唐太宗已经功大而年老,他虽然赞扬和接受了魏征的忠告,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远远做不到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