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诵全文,正音辨形;感知全文,找出“十思”之内容,并尝试用自己话分别概括“十思”各条。
二、释义译文积词:
1、不参照课文注释,完成下列翻译练习: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请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两句。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请译“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两句。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见到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克制自己)。请译“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两句。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在百水之下,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请译“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四句。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请译“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一句。
智者尽其谋,(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请译“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三句。
三、本文需掌握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振”通( )
2、字词:下愚( ); “承天景命”中的“景”( ), 与“羸粮而景从”和“春和景明”相比; “克终者盖寡”中的“克”,与“克勤克俭”和“克己奉公”相比; “纵情以傲物”中的“物”,与“不以物喜”和“待人接物”相比。 “盖在殷忧”的“盖”;
2、古今异义与一词多义,见课本P73练习二与练习三。
四、此文堪称政论文的典范,试析其结构,参见P73练习一。
从《谏太宗十思疏》分析魏征的言说
在封建时代,臣子们(知识分子)向君主进言(或献文),除治国理政和谋求一定的政治目的外,其进言或文章本身就往往是一种颇具个人性和智慧的表达(言说)。同是向君进言或阐述自己的观点,烛之武、邹忌、触龙、贾谊都有各自的方式和特点。而魏征与他们都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哪里?我们来看看魏征的言说,大家可从这样几个角度去思考:
1、言说的背景。人们的每次说话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具体情境。言说的背景和情境直接决定着言说者的言说内容、言说方式,并影响其言说效果。大家先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魏征进谏的背景,想想这种背景是如何影响魏征的言说的。
2、言说的内容。魏征到底想说什么?想达到什么效果?言说的对象是什么人,对象的身份地位、性格具有什么特点?而言说者魏征的身份地位又如何?分析言说的内容包括“说什么”和“为什么说这些而不说其他”。
3、言说的方式。言说方式是最可以表现言说者的个性和智慧了。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已略有所知了。魏征的勇气与智慧正表现在他对他独有的言说方式的选择上,他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为什么不是一两次“这样说”而正是如他自己所言的“善始克终”。
这是我们分析言说个案的一种基本思路。其实,我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言说,我们自己的作文就是我们个人自己的言说。
大家可以以这种思路去分析烛之武、邹忌、触龙、贾谊的文章,还可以去分析本册课本中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两篇文章,也许你就再也不会认为政治家的文章是那么枯燥。(这也是本周的练笔作业:分析上述其中任一个作者)。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
在封建社会里,大多数臣子对皇帝都是奉承的态度,甚少会对皇帝直谏,因为这样可能不但会影响自己的仕途,还可能会被斩首。因为明君太少了。
而太宗毕竟还是一比较英明的皇帝,而魏征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他也就经常勇敢地指出皇帝的错处,甚至有时不留情面。而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贞观十一年,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其实在一个好皇帝的身边臣子既要有直谏的忠臣指出自己的短处,作为自己的一面明而镜,也需要一些所谓的“拍马屁”的臣子,来缓和自己贵为天子和接受批评的矛盾心情。毕竟是“忠言逆耳”,尽管魏征的直谏是为了国家,为了皇上的统治,但贵为一国之君,就算是多么仁慈和虚心的皇帝,心里都不会舒服,也是人之常情.而 正是这人性的特点,造就了“拍马屁”的大臣的出现。
魏征的胆量实在让我们佩服,这也是依仗他对自己,对皇上,对国家负责.而皇上是知道的,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他更需要尊严,更需要威严,而这也正是封建时代封建帝制的一大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