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谏太宗十思疏》——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807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谏太宗十思疏》——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

  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先发制人,杀死了李建成和支持他的弟弟李元吉,李世民取得了太子的地位。魏征作为李建成的亲信,李世民马上召见他,并质问他:“你为什么要挑拨离间我们兄弟?”这对魏征来说,是生与死的关头,回答不善,马上就可能被杀头。魏征这时把生死置之度外,很坦然地回答说:“如果太子李建成早听我的劝告,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人各为其主,我忠于我的主人李建成,这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曾射中小白(齐桓公)的带钩吗?”李世民见魏征回答的很直爽,又早知道魏征的才华,就谅解了他。不但没有处置魏征,反而任命他为管事主簿(掌管太子文书的官吏)。这样,魏征由李建成的亲信,逐步又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


谏议大夫 君臣一体

  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就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这是一个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这时,李建成虽然被杀,但他和李元吉在各地的追随者,由于李世民采取了镇压的办法,所以人人自危,都在伺机反叛。魏征向唐太宗建议:“要不计旧仇,对他们处以公心,否则祸根就消除不掉。”唐太宗认为魏征的话有道理,就下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下,一律赦免,不再追究过去的事。李建成在河北一带的部下,魏征都比较熟悉,唐太宗就派他为特使,去河北一带安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

  魏征在出发时,唐太宗授命他可以遇问题酌情处理的权利。魏征到了磁州(今河北磁县)遇到了两辆去长安的囚车,车中锁着李建成的护卫将军李志安和李元吉的护军李思行。他们两人都是在玄武门之变后,从长安逃到了河北,被逮捕送到长安治罪的。魏征看到这种情景,就同他的副使李相客商量说:“我们动身的时候,皇帝已经下了诏令,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一律赦免,不再追究了。现在又把李志安和李思行押送长安治罪,其他人谁还再相信皇帝的诏令,而不增加疑虑呢?这样,我们虽然去安抚,人家也一定不会相信我们。现在如果把他们俩放了,不再问罪,那么在朝廷宽大政策的感召之下,其他人也就会归降了。古的时候,大夫出使,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我们走的时候,皇帝给了我们便宜行事的权利,皇帝对我们以国士相待,我们也应该以国士的行动报答皇帝。”李相客很同意魏征的意见,就立即下令释放了李思行等人,并给唐太宗写了报告,唐太宗认为他们做得很对。在唐太宗的支持下,魏征圆满地完成了安抚河北的任务,因而更加得到了唐太宗的器重。

  由于魏征越来越受到唐太宗的信任,就遭到了一些同僚的嫉妒,他们在唐太宗面前散布魏征的坏话,说他包庇自己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查处此事;温彦博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仍然毫不讲理地向唐太宗报告说:“魏征作为国家的大臣,不能检点自己,避讳嫌疑,因而受到了别人的诽谤。他虽然并无私情,但也应受到责备。”唐太宗公然同意了温彦博的这个报告,并派温彦博向魏征提出警告。魏征对此当然很不满,第二天他就对唐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条心,这叫做一体。只有互相以诚相待,才能共同把国家治理好。如果置国家大事于不顾,一味只考虑检点行为,避讳嫌疑,上下都这样,国家的兴衰也就难以预料了。”唐太宗听了,觉得自己支持温彦博的意见不当,就自我批评说:“你说得对,我作错了!”魏征乘机继续发表意见说:“我希望你让我作一个良臣,不要让我作忠臣。”唐太宗不解地问道:“良臣和忠臣还有什么区别呢?”魏征回答说:“良臣身享美名,,君主得到好的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灭,只是得到了一个空名。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不同。”魏征的这番话,从政治上与唐太宗摊了牌,以进一步消除唐太宗对自己的猜疑,表明了自己对唐太宗的一片忠心。唐太宗被魏征的话打动了,他连连称赞魏征的话很对,并因此送给他绢五百匹。


以史为镜 编纂史学

  李世民当皇帝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经过隋末大乱之后十分残破的国家。怎么样治理并振兴这个国家,唐太宗心里也无数。他召集大臣们在一起围绕着自古以来政治得失的问题,特别是隋炀帝为什么失国的问题,进行了反复的讨论。

  魏征对大乱之后治理好国家,信心百倍。他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唐太宗认为:“善人治理国家也要经过百把年的工夫呢!”魏征不同意,他认为:“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必可见到效果,三年见成绩都太晚了。”当时的宰相封德彝认为魏征在吹牛,唱高调,劝唐太宗不要听他的话。封德彝认为,“自古以来,人心一天比一天变得奸诈,秦朝想用严刑峻法,汉朝又用霸道,想把人心教化过来,都没有成功。魏征想用这些书生气十足的话,就把国家治理好,听他的必然败乱国家。”魏征针锋相对地质问封德彝:“如果说自古以来人心一天比一天变得奸诈,那么今天的人都变成鬼了,还谈什么治理国家呢?”魏征认为:“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问题是采取什么办法治理国家,而不是人民能否治理和教化。”

  魏征认为,隋朝所以很快灭亡,是因为它扰民太多,唐初虽然不如隋朝富裕,但社会却很安定,就是尽量少扰民的结果。他认为,隋亡的最根本教训是;“静之则安,动之则乱”。如果百姓想休息而派他去服徭役,百姓生活困难又要他负担很重的赋税,国家的衰亡就是由这里开始的。魏征劝唐太宗要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对百姓要尽量使之“静”下来。

  怎么样变隋末的“动”为唐初的“静”呢?魏征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唐太宗进行了整顿和治理。

  第一,不为了皇帝个人的享受,而滥用人力和财力。隋末在很短的时间内,凿运河,修东都,筑长城,大量征用民力,因而给人民造成莫大的危害。唐太宗为了避免大量动用民力,竭力不动或少动工程。贞观四年(630年),为了减轻物资运往长安的费用;决定在洛阳修建宫室,以便皇帝定期去居住。这时中牟县的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反对修洛阳宫,认为这是劳民的事。李世民看了很不满意,说难道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他才满意吗!魏征赶紧上书为皇甫德参解释说:“他的上书言辞过激了一些,但不激烈不能引起你的注意,太激烈又近于诽谤。”唐太宗虽然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可对皇甫德参,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后来陕西、河南一带因为大雨,淹了很多人家,这时唐太宗又要在洛阳修建飞山宫。魏征上书反对说:“隋朝所以败亡,就是因为皇帝为了个人的享乐,役使天下的百姓为其修建宫观台榭,使得大家无法活下去,才都起来反对他。现在有的宫观台榭,已经够居住了!如果想到隋的灭亡,还应当把大的宫殿毁掉,住在小的宫殿里,这是最好的办法。如果舍不得毁掉,就住在现有的宫殿里,不再修建新的宫殿,这是次一等的办法。如果不想到得天下的艰难,不满足旧的宫殿,又扩建新的宫殿,追求华丽和享乐,增加了百姓的劳役负担,这是最下等的办法。”魏征警告唐太宗,如果大修宫殿,役使百姓,就可能造成隋末那样的大乱。唐太宗听了,就停止了洛阳宫的修建,把备用的材料送到遭水灾的地方,帮助农民修了住房。

  第二,皇帝不要到处去游幸,给百姓增加不必要的负担。隋炀帝是一个好到各地去巡游的皇帝,他每去一地,大批的官员和随从,都给沿途的百姓带来灾害。唐太宗当皇帝后,只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活动。有一次在去洛阳途中,住在显仁宫(今河南宜阳县),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魏征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苗头,就劝唐太宗说:“隋炀帝因为无限制地追求享受,到处让臣民献美食,结果搞得民不聊生。现在因为下面供应得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拼命供奉皇帝,求得皇帝的满意。那样下去,奢侈一万倍,也没有满足的时候。隋末的大乱就又该出现了。”唐太宗听了魏征的意见,比较注意节制奢侈浪费。后来,生产恢复了,经济形势好转,这时有的大臣就认为天下太平,鼓励唐太宗去封告泰山。魏征反对说:“皇帝的功劳虽然很大,但百姓受到的益处还不多;现在天下虽已太平,但财力还不十分充裕。隋末的战乱还只过去十年,国家的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这个时候去封禅,说自己的功业成就,还为时太早。这个时候去进行封禅大典,必然耗费很大,赏赐很多,就是免去人民的租税,也减不轻人民的痛苦。去图虚名,而受实害,封禅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觉得有道理,就决定不去封禅了。

  第三,慎重处理对外关系,不轻易用兵。隋炀帝三次出兵高丽,动用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也招致了人民的暴动。这个教训对唐太宗和魏征等人,都是非常深刻的。贞观初年,外有强敌,内部又很困难,如果在对外关系上处理不当,就可能使已经十分衰败的经济,遭受更大的破坏。所以贞观初年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魏征等人一直坚持的原则是,务求内部安定,而不去扩展领土,只要中国强大了,与周围的各种势力就能处理好关系。所以对周围各族的求婚,大多满足其要求,提倡互相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处理互相之间的矛盾,不轻易动用武力。当唐太宗派出去西突厥立乙毗沙钵罗为可汗的使者还未还,就又派出了进行马匹交易的使者时,魏征就认为这有点薄义重利,好象唐朝把市马看得比立可汗还重要,即使能得到马,也已经失去了义。他主张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定要讲德、讲义,不要求利,更不要用武力去压人。唐太宗同意了魏征的意见,马上追回了市马的使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