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李世民与泰山

《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李世民与泰山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245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李世民与泰山,

 

泰山州县,凋残最甚

——唐太宗李世民与泰山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公元六四九年),李渊的次子,唐代的第二位皇帝。隋代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他为劝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他被封为秦王。他积极镇压农民起义队伍,削平各地的割据势力,对巩固新生的唐政权,做了积极的贡献。随后,李世民兄弟之间,展开争夺王位的斗争。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坚决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哇,被立为太子。公元六二九年,继帝位,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继帝位之后,以隋代的失败为借鉴,进行了一些改革,实地了一些比较明智的政策:他推选均田制、租庸调法,使农民的负担合理,生产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则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他重修《氏族志》,明显地抵制南北朝以来的门阀政治,特别是压抑山东世族,提拔出身中小地主而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官吏,给中小地主以政治出路;他继续大规模地实行考试制度,比较客观地从各阶层中选择人才,缓合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能听取反面的意见,并且能身体力行,知过必改,给地主政权阶级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他用文武两手对边疆的少数民族,扩大了版图,巩固了边防,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所以历史学家把他统治的时期誉为“贞观之治”。

李世纪能够取得比较可观的政绩,和魏征等大臣的畏佐也是分不开的。

魏征(公元五八○年——公元六四三年),字玄成,馆陶(今河北省馆陶县)人。他是初唐著名的政治家,李世民诤臣。隋末,他曾当道士,又参与农民起义。李唐王朝建立之后,他追随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又以真言不屈为李世民常识。在和李世民相处的过程 、中,他如终能抗颜直谏,纠正了李世民的许多错误。据有关史籍记载,他给李世民提过二百多条重要意见,备受李世民的赞赏,认为三国时的诸葛亮也无法和他相比。他的《谏太宗十思疏》,集中体现了他对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关系的见解,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魏征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了历代封建王朝的一个普编事实:就一个朝代而言,善于始,不善于终。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人不少,而把一个政权善始善终在维持下去,实属罕见;就一个封建帝王个人而言,也是善于始,不善于终,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多少干一点事业的人,不乏其例,而贯彻始终,坚持到底的人,极为罕见。这是封建极权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现象。魏征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提醒统治者,要正确处理自己和被统治者——人民群众的关系。他说,老百姓好象水,皇帝好象船,水既可以载船运行,也可以使船覆没,沉入水底。到了人民要抛弃你的时候,你即使以威怒恐吓,严型镇压也没有用,为了改善封建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十思”:希望李世民要限制人人的私欲,使人民安居乐业;要骄戒躁,谦虚谨慎,要限制自己的享乐而勤于政;要广泛听取下层的批语建议而抵制小人的谗言;要严格谬赏与滥罚。魏征死了之后,唐太宗从他家里取来了一篇未写完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话:

天下的事,有好有坏。任命一位好人来管理,一下就平安,用坏人来管理,国家就衰败。在大臣之中,皇帝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不喜欢的就昼找他的缺点,喜欢的就光看他的优点。因此,皇帝个人对喜爱的人和憎恨的人要谨慎对待。假如对喜欢的人能了解他的缺点,对憎恨的人能了解他的优点,做到去邪恶而不犹疑,重用有品德的人而不猜忌,那么国家就可强盛了。

魏征一生努力以提高封建统治者的人个品格来振兴封建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头脑清醒,也的确取得了良好的结果。魏征死后,李世民十分悲伤,号令诸大臣把魏征的话写在记事牌上,向魏征学年,多提意见,以期有补于国家政事。

李世民并未到过泰山,但他在执政期间却时刻挂念着泰山,经常议论到泰山封禅的事,比较重要的有三次:贞观初年、贞观十五年和贞观二十一年。其中,贞观十五年已形成正式决定封禅泰山,不过,李世民等行至洛阳时,突然发生了意外的变故,封禅泰山的行动不得不停止。

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第一次议论封禅泰山的事,大约在贞观五、六年。

据《册府元龟》和《唐会要》记载,贞观五年(公元六三一年),各地的朝集使(地方派往京城朝拜皇帝的特使)汇集长安,他们认为李世民执政以来,天下统一,四境的少数民族纷纷归顺,应该上泰山封禅。李世民也认为自己扩政以来,既有武功,又有文治;既有仁爱之道,又有崇信之心,是应该展礼名山,以谢天地。然而,这些议论却贮藏室以了魏征的极力反对。魏征认为:一位皇帝的名声大小,在于他道德水平的高下,而不在于是否到泰山封禅。他指出,从隋代以来,天下大乱,泰山附近敫皮,遭受的灾难最为严重。如今皇帝要封禅泰山,那里的负担一定会加重,这就是因封禅而劳役百姓,而且,事实上那里的老百九也承受不了这一笔浩大的封禅费用。由于魏征的反对,贞观十一年以前的封禅泰山方议,几议几辍。但是,许多大臣怂恿李世民封禅,以取悦于李世民的虚荣心。有一次,李世民对魏征反对封禅十分恼火,咄咄避人的口气责问魏征,他说:

我想去泰山封禅,你极力反对。难道是我的功劳还不够大吗?道德还不够高尚吗?四境的少数民族不不臣服吗?吉祥的征兆不定期没有出现吗?年成没有丰收吗?为什么不能封禅呢!

魏征也据理力争,慷慨陈词:

皇上的功劳诚然很高了,但人民尚未感受您的恩惠;皇上的德望固然厚重了,但恩泽尚未广被;中原大地虽然平安了,但尚无财力以供皇帝兴办封禅大典;边远的少数的民族虽然羡慕唐朝而内附,但朝廷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吉祥的征兆虽然时有出现,但法网依然严密;虽然连年丰收,但是粮仓并不丰实,据此;我个人以为暂还不能去泰山封禅。我不能作深的比喻,就以人打比喻吧。假定现在有一个人生了十年痨病,经过治疗将要好了,不过是付皮包骨头而已。这样的人,你想让背负一石米,每天行一百里路,一定办不到。隋朝大乱,不止十年;皇上算是良医,消除了隋朝的病苦。天下虽然已经安定,国家尚未富强,此时要告成功于天地,我表示怀疑。况且皇帝陛下要东到泰山去封禅,天下万国都要派使者来,四海之内,无不奔走。现在,从河南洛阳以东,直到泰山和东海之滨,荒原巨泽,茫茫千里,断绝炊烟,鸡犬不闻,道路破败,进退艰难。怎么能引导四境的少数民族和友好莱坞家的使者到那里去,向他们展示我们自己的虚弱呢?耗费了许多财物,而不能满足远方客人的愿望;免除老是姓的赋税,而不能偿还老百姓的劳苦,假如再有水旱之灾,风雨之变,遭到人们的反对,后悔就来不及了!哪里是我魏征一个人反对呢!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是这样想的啊!唐太宗毕竟是封建独裁者中间比较杰出的人物,比较能自我克制。魏征的谏诤,得到了他的采纳和嘉奖。

李世民执政时期的第二次议论封禅贞观十一年到贞观十五年。

这个时期的唐王朝,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有较为明显的发展,“贞观之治”的业绩已得到了普遍的承认,李世民踌躇满志,大臣们也兴高采烈。此时,大臣中又有人提议封禅,于是唐太宗批准,魏征也不再持异谇。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指示一些人研究历代封禅的仪礼和制度。由于理解有差,依据有别,各位大臣所拟定的封禅仪礼差别甚大,此时,唐太宗出面裁决,以著名的学者颜师古的意见为定见,才算结束了长期是是非非的争论,完成了上泰山的准备。

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春,唐太宗李世民正式从长安起身去泰山封禅。但是,这个经过长期讲座和准备的封活动,忽然流产了。史书记载说,李世民的车驾到达洛阳时,天上有彗星之变,于是,李世民立即下令,停止去泰山封禅。

李世民所以停止到泰山封禅,当然不是因为彗星之变的不祥之兆,而是因为这时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当李世民行至洛阳时得到正式报告。

据《旧唐书》卷一九九记载,当唐太宗经洛阳去泰山封禅的时候,北方的铁勒族(古代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汉称丁零,后亦称狄历、敕勒)首领夷男对部下说:“天子东到泰山去封禅,周围许多国家都要派使者去参加盛典,军队也将集中于泰山附近,这样一来,边疆的防务就大为减弱。我们趁这个机会去占领李思摩的领地,一定会象摧枯拉朽一样容易。”李思摩是突厥族(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的首领。他的领地和夷男的领地相邻,一南一北。夷男和李思摩不睦,每有吞并之心。夷男和李思摩都和唐王朝有密切的关系,均受到李世民的封号。珍男被封为真珠毗伽可汉,李思摩亦被封为可汉。于今,夷男趁李世民封禅之机,命令自己的儿子大度设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李思摩,李思摩向李民民求救,李世民为安边计,停止封禅,从洛阳返回长安,并派英国公李 和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河津、临猗、闻喜、万荣、运城一带地方)刺史薛万彻出兵,平息了这一场战事。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