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寬容失敗”也並非說做就能做到的,與“敢為人先、敢冒風險、勇於創新和競爭”一樣,需要進行思想作風的錘煉。
学会宽容
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便搬走了椅子,自己坐在那里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他原来是跳在长老的身上,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惶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没提及这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
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呲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笑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自此以后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再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长老若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做百”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绝不会认真反省,也就没有了以后的故事。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但也因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其实这都涉及一个管理心理的问题。所谓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都与被管理都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你可以把对方“管”得规规矩矩,“理”得笔直,但你不会运用宽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泯灭了,焉有成就可言?
宽容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它给宽容的发出者也带来好心情。也许它的效应不在眼下却在将来,不管怎样都是美好的。
李文忠转自伽玛医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