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宽容〉序言》主题探析

《〈宽容〉序言》主题探析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817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宽容〉序言》主题探析,

——《〈宽容〉序言》主题探析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人,担任过新闻记者、广播评论员、大学教授,出版过多本历史地理著作和其他青少年读物,如《宽容》(又名《人类的解放》)、《人类的家园》、《艺术论》(又名《人类的艺术》)、《房龙名人传》(又名《与世界伟人谈心》)等。

《宽容》是一部享有盛誉的历史著作;《〈宽容〉序言》是一篇优美而深刻的奇文。在序言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富有宣传性、鼓动性、劝诫性意义的故事。全文分十个部分,每部分大意归纳如下。

1.无知的山谷,宁静的生活。

2.先驱者离开又回到山谷。

3.先驱者传播新文明。

4.守旧老人率众杀死了先驱者。

5.山谷遭旱,生灵遭难。

6.饥寒交迫,仍恪守旧律。

7.山民叛乱,投奔新路。

8.重获新生,怀念先驱者。

9.再回山谷,朝拜先驱者。

10.警示人类,不要重蹈覆辙。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如同一篇意味厚重的寓言,以叙事为依托,迂曲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是虚构,所以省去许多具体背景,人物也似乎有点抽象,是类型化的人。也正因为它的虚构、抽象、类型化,它的寓言性质分外明显,它的思想意义具有多层性、多重性。它到底表达什么主题?如果按过去的做法,所有的读者都在寻求同一个角度,寻求一个能为大家所认同的“标准答案”;现在不妨作一点尝试:如果每个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来体认,来述说,会出现怎样的情形?这里提供三种视角和三种答案供讨论。

一、先驱者的悲惨的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他没有姓名,没有生平事迹介绍,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他生活在一个死水般沉寂的世界,生活在保守、迷信、恐惧任何新生事物的人群当中,但他的性格与遭遇与这等人群迥然不同。他的身上表现出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容赴死的气概。他面对的,首先是大自然的严厉惩罚。他知道先辈们遭遇怎样的厄运:“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他还是冒着死亡的威胁走出了无知山谷。然后是爬着回来的,“他手的指甲已经磨破。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已经奄奄一息了。其次,他面对法律的严厉惩罚。代表这法律和执行这法律的是守旧老人,“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再有,他面对山民的误解和严惩。本来他外出是为大家寻找出路,他回来是给大家引路走出无知山谷,甚至在行刑前他还在传播新知新见。但是事实证明他既是一个英雄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山民的乱石砸死了他。后一种惩罚也许最让他伤心。然而,当自然灾害降临山谷的时候,当人们不得不逃离山谷的时候,人们自然想起先驱者,想起他说过的话,也想起他指引的道路。当人们走到广阔的自由世界之后,更加怀念他,表示忏悔,在石头上刻下他的名字,世世代代“感恩朝礼”。

守旧老人是一群人,一群反面人物。他们是法律和秩序的象征,也是威严和残酷的象征。造成他们至高无上地位的,首先是无知山谷特殊的地理形势和悠远古老的历史:山谷四处绝壁,无路通往外界;先辈们传下来“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其中写着除了他们谁也读不懂的文字。其次是山民的保守、畏惧、脆弱的心理:大多数人不知道也害怕知道外界的形势;大多数人对于外出怀有莫名其妙的恐惧,也莫名其妙地憎恨试图外出的先驱者。守旧老人们实践着“我即是法律”的训条,可以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虚伪,既要坚决地处死先驱者,又显示“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本想宽大为怀”。当先驱者在行刑前慷慨激昂地宣传新知新见的时候,他们却色厉内荏,“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宣布立即行刑。然而,大自然是残酷无情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无知山谷随即受到大旱,牲畜渴死,庄稼枯萎,山民饥死者过半。尽管守旧老人仍在祈求上苍保佑,但山民们在面临灭顶之灾的最后关头,终于生发出勇气、意志、活力,学着先驱者,集体叛乱出逃。这回轮到守旧老人们反抗了,“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最后不得不让车夫带他们离开这无知山谷。一切旧的秩序、规矩、习惯、信仰、法律烟消云散。

二、提倡理性,宽容异见

了解《宽容》一书的思想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领会这篇序言的命意。《宽容》是一部通俗的历史著作,作者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讲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了解了这一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序言的写作初衷。序言一般都介绍书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写作背景。这篇序言没有介绍这些,它写法奇特,通过虚构一个故事,来暗示本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

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统治这一方土地的不是合法的、合于理性的法律、制度和政权,而是老人政治,守旧老人出言即法;山民们崇尚并畏惧老人,甚至连带着其他,“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他们谨小慎微,一点个性、探求欲的表现都不见容于习俗和人群;统治山民的还有另一重权威的东西,那就是“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书上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这使我们想到了欧洲中世纪。这里只有专制、愚昧在盛行,见不到一点理性的微光。

故事发生在先驱者外出巡游回来之后。“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就得被处死;处死前宣传外面世界的真实情况就是“丧失理智”,就“死有余辜”;处死的方式是山民扔乱石使其粉身碎骨。这使我们想到了中世纪罗马鲜花广场发生的僧侣们焚烧义士布鲁诺的故事。这里只有凶恶、残酷在盛行,没有一点宽容。

但是作者在这里只是讲故事,很“客观”地讲故事,并没有声言理性精神、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宣传理解、宽容与平和,也没有声色俱厉地讨伐专制主义、愚民政策。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褒贬好恶,领会到文章的写作初衷。

三、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

序言开篇说:“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作者命名为“无知山谷”是有深意的。山谷因山高岭峻而与世隔绝,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产力低下,生活贫乏。自然形势的封闭、雍塞造成文化、文明、人文精神的粗鄙、落后,造成山民的狭隘保守、愚昧无知,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倒“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钳制一方水土、一方人心。这里的“宁静”就是时间的停滞不前,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着心如死灰,了无生气。雍塞、狭隘的心灵易于生出不可思议的仇恨,山民们居然亲手用石头砸死了要引领他们走出古老土地的先驱者——他正像引领民众走出埃及的摩西,可惜两人下场截然不同。

但是,“上帝喜欢勇敢的人!”在大自然威力下匍匐、苟活的人群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严重的干旱面前,无知山谷的人们陷入生存绝境。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出最大能量。山民们自毁旧有的法律、守旧老人的规矩,自发地离开“上帝”划定的家园,是必然的。走向新天地,“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时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这篇序言写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针对的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和未来的时代。所以他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安宁的、宽容的时代。1940年,他准备出《宽容》的第二版,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时,邪恶反动势力对善良进步势力的侵犯和残害正如这序言中守旧老人对先驱者的那样;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应验了作者在序言中所提示的、所预言的:邪恶反动势力必将灭亡,善良进步势力必将胜利。我们今天读它,会很自然地想到:任何社会,不管它自诩多么“幸福”,只要它保守、封闭,就要逐渐走向灭亡;任何社会,不管它一时多么落后,只要它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敝开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会有蓬勃、强大的生命力。

以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析理出《〈宽容〉序言》的三个主题思想。这三个角度分别是:1.从文章本身生发文章命意。这种阅读忠实于原作,注意力在于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据以推断文章命意。2.联系《宽容》一书的主要思想内容推断文章命意。《宽容》一书体大思深,读者阅读、涵泳、领会、概括、提炼颇费一番功夫,作者意欲提取此书精华先指示于读者,但不是直露陈述,而是虚构故事,曲折地表达。3.富有创造力的读者能将旧文本现代化,作出最新的阐释。如果联系中国和世界的近现代史,就不能不感慨于这篇序言的述往事、思来者:我们过去封闭得太久,我们的国门打开得很迟,当今之事,封闭还是开放,意味着生存还是灭亡。

第一种阅读是无视任何背景,从文本到文本客观地说出文本的意义;第二种阅读是以全书为背景映照出文本的意义;第三种阅读是以社会、时代为背景主观地阐释出文本的意义。应该说这三种阅读各有其理,都能在读者群中找到认同者。是不是有人要问:这三种说法可不可以相互兼容,“粘合”成这篇序言的主题思想?“粘合”之后不是更有包容性,更全面,更稳妥?笔者认为不可以。三个主题如果真要“粘合”起来,总觉勉强,思路、语意不能连贯。再说,三个主题本来就能自成一说,不觉有挂漏之处,何不让读者各人去发挥心灵的创造力,拓展思想的纵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