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读写借鉴
《读》是一篇很有认识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富有哲理的随笔。作者先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用诙谐、揶揄的文笔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人的病态心理,他们歪曲进化论的理论,用庸俗进化论的观点掩盖自己的无知。他们认为“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他们的精神支柱是用庸俗
的进化论观点认识“进化历程”,否定历史“价值”,否定先民的“品格”,认识上的浅薄无知,导致了行为上的偏狭、荒诞,处污秽而不知。
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学者都对庸俗进化论进行鞭辟入里的批判,这里仅举桑塔耶纳的一段文字,他说:“如果过于热衷进化的理论,这就容易在对事物的道德评估方面产生邪恶的影响。首先,进化论者坚持,后来的事物产生于先前的事物,就事物的原因和基础而言确实如此,但不能这样来谈它们的价值;就好像现代希腊相当大程度上来源于古希腊,但并非古希腊的极致的发展。然而进化论者会进一步假定,后来的事物必然优于它们所由产生的先起的事物:这完全是错误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感悟颇深,联系现实人生世相,——跃然纸上。“蝙蝠的故事”:人比鸟兽会“装”会“诈”;“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些人的一技之长是靠他人过活;“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一些是“不自知的东西”;“天文家的故事”:一些人垂涎官位,官迷心窍;“乌鸦的故事”:一些人妒贤嫉能,诡计多端;“牛跟蛙的故事”:一些人无才寡德,颠倒黑白;“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一些人贪欲无度,悭吝成性;“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一些人狡猾欺诈,妒火难抑;“驴子跟狼的故事”:一些人狡诈伪善,狠似屠夫。这些虽不是《伊索寓言》中的鸟兽,但他们的卑劣行径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贯通上下、古今、中西,全面辩证地将古希腊人的智慧和现代人的某些反智慧现象进行了对照和旨申,烛照了人生世相中丑恶的一面,而这恰是整体的一面,就如同历史是由古到今一样,缺一不可。有人说:“要想领略中国辩证法的智慧”“不如来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因为它“不是给人一两条三四条辩证法的知识……而是给人一种智慧,一种中国辩证法的智慧,和领略这种智慧的智慧”,只要我们认真研读《读<伊索寓言>》,就一定也会有所感悟。
《读》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用佯谬蕴涵真理。钱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这句话看来不合乎常理”但仔细品味,就会觉得说得精辟,耐人咀嚼,在另一部著作中说:“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把中国历史悲剧喜剧化了,看似荒唐,实则沉痛。老舍先生曾说:“机智是将世事人心放在X光线下照透”,“它是用极聪明的、极锐利的语言,来道出像格言似的东西,使人读了心跳。”有的修辞著作把“佯谬”列入修辞格,叫“诡谐”,它是为适应表达上的特殊需要而使用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