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余秋雨

余秋雨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918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余秋雨,
气,应该。
    他一生的艰难都是自找的。他的父辈本来已经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完整的华夏江山,他八
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年轻轻一个孩子,坐享其成就是了,能在如此辽阔的疆土、如此兴盛
的运势前做些什么呢?他稚气未脱的眼睛,竟然疑惑地盯上了两个庞然大物,一个是朝廷中
最有权势的辅政大臣鳌拜,一个自恃当初做汉奸领清兵入关有功、拥兵自重于南方的吴三
桂。平心而论,对于这样与自己的祖辈、父辈都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政治势力,即便是德高望
重的一代雄主也未免下得了决心去动手,但康熙却向他们、也向自己挑战了,十六岁上干脆
利落地除了鳌拜集团,二十岁开始向吴三桂开战,花八年时间的征战取得彻底胜利。他等于
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他成熟了,眼前几乎已
经找不到什么对手,但他还是经常骑着马,在中国北方山林草泽间徘徊,这是他祖辈崛起的
所在,他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命和事业的依托点。
    他每次都要经过长城,长城多年失修,已经破败。对着这堵受到历代帝王切切关心的城
墙,他想了很多。他的祖辈是破长城进来的,没有吴三桂也绝对进得了,那么长城究竟有什
么用呢?堂堂一个朝廷,难道就靠这些砖块去保卫?但是如果没有长城,我们的防线又在哪
里呢?他思考的结果,可以从1691年他的一份上谕中看出个大概。那年五月,古北口总
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竟然完全不同
意,他的上谕是: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
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
“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
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说得实在是很有道理。我对埋在我们民族心底的“长城情结”一直不敢恭维,读了康熙
这段话,简直是找到了一个远年知音。由于康熙这样说,清代成了中国古代基本上不修长城
的一个朝代,对此我也觉得不无痛快。当然,我们今天从保护文物的意义上修理长城是完全
另外一回事了,只要不把长城永远作为中华文明的最高象征就好。
    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修得安民”云云说得过于堂皇而蹈空,实际上他有
硬的一手和软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天,由皇帝亲自率领
王公大臣、各级官兵一万余人去进行大规模的“围猎”,实际上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
习,这既可以使王公大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
作用。“木兰围场”既然设在长城之外的边远地带,离北京就很有一点距离,如此众多的朝
廷要员前去秋猎,当然要建造一些大大小小的行宫,而热河行宫,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软
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他们的首领不必长途进
京也有与清廷彼此交谊的机会和场所,而且还为他们准备下各自的宗教场所,这也就需要有
热河行宫和它周围的寺庙群了。总之,软硬两手最后都汇集到这一座行宫、这一个山庄里来
了,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
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然而,眼前又是道
道地地的园林和寺庙,道道地地的休息和祈祷,军事和政治,消解得那样烟水葱茏、慈眉善
目,如果不是那些石碑提醒,我们甚至连可以疑惑的痕迹都找不到。
    避暑山庄是康熙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哪个更高明些呢?
    康熙几乎每年立秋之后都要到“木兰围场”参加一次为期二十天的秋猎,一生参加了四
十八次。每次围猎,情景都极为壮观。先由康熙选定逐年轮换的狩猎区域(逐年轮换是为了
生态保护),然后就搭建一百七十多座大帐篷为“内城”,二百五十多座大帐篷为“外
城”,城外再设警卫。第二天拂晓,八旗官兵在皇帝的统一督导下集结围拢,在上万官兵齐
声呐喊下,康熙首先一马当先,引弓射猎,每有所中便引来一片欢呼,然后扈从大臣和各级
将士也紧随康熙射猎。康熙身强力壮,骑术高明,围猎时智勇双全,弓箭上的功夫更让王公
大臣由衷惊服,因而他本人的猎获就很多。晚上,营地上篝火处处,肉香飘荡,人笑马嘶,
而康熙还必须回帐篷里批阅每天疾驰送来的奏章文书。康熙一生身先士足打过许多著名的
仗,但在晚年,他最得意的还是自己打猎的成绩,因为这纯粹是他个人生命力的验证。17
19年康熙自“木兰围场”行猎后返回避暑山庄时曾兴致勃勃地告谕御前侍卫:
    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二十只,麋鹿
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三口,哨获之鹿已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
记矣。朕于一日内she兔三百一十八只,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这笔流水帐,他说得很得意,我们读得也很高兴。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
一起的,须知中国历史上多的是有气无力病恹恹的皇帝,他们即便再“内秀”,也何以面对
如此庞大的国家。
    由于强健,他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挺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
疏通漕支等大问题,而且大多很有成效,功泽后世。由于强健,他还愿意勤奋地学习,结果
不仅武功一流,“内秀”也十分了得,成为中国历代皇帝中特别有学问、也特别重视学问的
一位,这一点一直很使我震动,而且我可以肯定,当时也把一大群冷眼旁观的汉族知识分子
震动了。
    谁能想得到呢,这位清朝帝王竟然比明代历朝皇帝更热爱和精通汉族传统文化!大凡
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深。他亲自批
点《资治通鉴纲目大全》,与一批著名的理学家进行水平不低的学术探讨,并命他们编纂了
《朱子大全》、《理性精义》等著作。他下令访求遗散在民间的善本珍籍加以整理,并且大
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
《大清会典》,文化气魄铺地盖天,直到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还离不开这些极其重
要的工具书。他派人通过对全国土地的实际测量,编成了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在他倡
导的文化气氛下,涌现了一大批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可以称得上第一流大师的人文科学
家,在这一点上,几乎很少有朝代能与康熙朝相比肩。
    以上讲的还只是我们所说的“国学”,可能更让现代读者惊异的是他的“西学”。因为
即使到了现代,在我们印象中,国学和西学虽然可以沟通但在同一个人身上深潜两边的毕竟
不多,尤其对一些官员来说更是如此。然而早在三百年前,康熙皇帝竟然在北京故宫和承德
避暑山庄认真研究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经常演算习题,又学习了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实用和
理论几何学》,并比较它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差别。他的老师是当时来中国的一批西方传教
士,但后来他的演算比传教士还快,他亲自审校译成汉文和满文的西方数学著作,而且一有
机会就向大臣们讲授西方数学。以数学为基础,康熙又进而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
理、医学、化学,与中国原有的这方面知识比较,取长补短。在自然科学问题上,中国官僚
和外国传教士经常发生矛盾,康熙不袒护中国官僚,也不主观臆断而是靠自己发愤学习,真
正弄通西方学说,几乎每次都作出了公正的裁断。他任命一名外国人担任钦天监监副,并命
令礼部挑选一批学生去钦天监学习自然科学,学好了就选拔为博士官。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
《验气图说》、《仪像志》、《赤道南北星图》、《穷理学》、《坤舆图说》等等被一一翻
译过来,有的已经译成汉文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如《几何原理》前六卷他又命人译成满文。
    这一切,居然与他所醉心的“国学”互不排斥,居然与他一天射猎三百十八只野兔互不
排斥,居然与他一连串重大的政治行为、军事行为、经济行为互不排斥!我并不认为康熙给
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希望,他的政权也做过不少坏事,如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之类;我想
说的只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这位少数民族出身的帝王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命力,他的人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