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编排意图
本单元侧重拓展运用,学习演讲辞。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都非常善于利用这种表达方式。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向来以含蓄内敛著称的中国人也越来越重视演讲的作用。在中学阶段学习演讲的技巧,体会演讲的魅力,提高演讲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四篇演讲辞各有侧重。《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对青年学子们的谆谆教诲,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他围绕着黑人在美国社会处处受歧视、受压迫的苦难处境,提出自己内心的梦想,表达出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自己的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篇悼词,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发表的讲话,意在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展望》是篇科技演说,作者是著名的华裔科学家、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文章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高度,概括中国几千年尤其近代以来科技发展的轨迹,意在总结中国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展望未来。四篇演说辞涉及教育、政治、哲学、科技等各个领域,题材非常的广泛,富有代表性。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思想,提高人生的境界。
从风格上来讲,这四篇演说辞各具特色。有的心平气和,诚挚恳切;有的慷慨激昂,奔放热烈;有的高屋建瓴,深刻透彻;有的条分缕析,逻辑严密……但无论哪种风格,都与他们各自的内容水乳jiao融,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体会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多方面了解演讲辞的特点,体会演讲辞优美的文辞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二、课文说明
《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在当时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上学不读书,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讲堂之外,又没有高尚的娱乐和自动的组织,所以不少人于学校之外放荡冶游。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本文就是他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像匡正大学的性质,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的弊端。而对品行的要求也是切中肯綮之言。当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因此,蔡元培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为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学习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要求的精神实质和现实意义。这篇演讲辞在结构上也非常简明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激情澎湃、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的演讲辞。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关键是把握作者“梦想”的具体含义。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虽然经过南北战争黑人已经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但在现实中,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仍然是二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南方的许多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针对此,这篇演讲辞充分表达了黑人要求人权和平等的心声。另外,作为一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对自己种族的苦难历史和痛苦现状了如指掌,因此在诉说黑人的悲惨境遇、要求人权与平等时无不饱含悲愤而热烈的情感,而且演讲还把梦幻、心曲和圣歌联系起来,使演讲如交响乐一般在听众中回荡,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产生了极强的号召力.而这正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情感力量。这篇演讲词也是中外演讲史上最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文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等来比喻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空头支票”等则形象地说出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文中的修辞手法还有排比、呼告和反复等,它们纷沓而至,接踵而来,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有着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再加上华丽的词句,典雅的语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学习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语句,理解和领会它们的深层内涵和修辞特点,学习其中高超的演讲技巧。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传统课文。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因此,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学习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另外,这篇文章虽然广泛涉及哲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思考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分析结构,理解内容,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这篇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展望》是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就中国科技发展所做的演讲。这篇演讲辞的中心主题是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文章的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明晰,论证严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学习时要抓住文章的时间线索,因为它以时间为顺序,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分成了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和总结这些不同阶段中国科技发展的不同轨迹,提高抓住要点、快速浏览的能力。另外,本文作为一篇有关科学、科技发展情况的演讲辞,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作为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有着科学家的严谨和扎实,做任何结论,都讲究以事实说话,实事求是。体现在本文中,在阐述中国科技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时,他都列举大量真实可信、权威的材料做为立论的根据,做到有理有据。例如,为了说明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他列举了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两个例子;为了说明1400—1600年间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以至落到欧洲的后面,作者同样截取了两个事实,明朝皇帝请传教士从澳门把火炮制造技术传到中国来和《几何原本》的翻译与传播。可以说,作者的每一个结论都是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上的,从不妄下论断。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