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读《伊索寓言》——解读《读<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解读《读<伊索寓言>》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482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读《伊索寓言》——解读《读<伊索寓言>》,

【自读导言】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一部著名的流传千古的书,它有很高的思想性,又有很高有文学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出版于1941年,据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袁良骏先生说 ,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书:

《写在人生边上》很可以看作《围城》的前奏曲,没有它,也许就没有《围城》。为什么叫《写在人生边上》?作者这样解释:“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间”。在书中的《一个偏见》一文中,他又说:“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这就是说,第一,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人生”这部大书的理解和体悟,也可以说是对这部大书的丰富和补充;第二,这本书是写在人生边上的“随笔”;第三,这些“随笔”和那些“热恋时的情书”一样,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 承认自己所写乃个人的“一偏之见”,并非什么绝对真理,这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假如仅仅从标题上看,我们一般会把此文当成读后感或者一篇文艺评论。但是作者却用一篇书评的外衣写出了新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用妙喻般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理性思考,这样,我们阅读的份量就加重了。剥掉妙喻的皮张得其精华,这篇文章是不应当作自读课文来讲的。但正因为阅读它过难,所以也增加了研习的必要。

 

阅读此文,我们认为重点要解决的以下两个方面:

 

1.虽然作者说的是读伊索寓言的一些感想,但是绝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的精深论著。作者说的是纠正伊索寓言故事的偏见,其实作者是借纠偏而阐述他的观点,即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钱先生的散文,跟他的小说与文艺论著一样,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深入其中的堂奥罢了,学习钱先生的文章,自然也可起到一定的开阔眼界和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

 

【自读程序】

 

要轻易读懂和读透这篇文章,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资参考:

 

一.故事切入法

 

《伊索寓言》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本文之作却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写他人之所不能及,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番新意。只要将《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与此文所引,两相比较,自然就能读出钱文之高妙来了:

 

1.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道理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P81)”。

 

2.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讲的是“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P53)”的道理。

 

3.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题作《衔肉的狗》,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P61)”的道理。

 

4. 天文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P19)”。

 

5. 乌鸦的故事原题作《穴乌和鸟类》,讲的是“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P47,周本P69原题《燕乌与鸟类》)”。

 

6.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P27)”

 

7.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题作《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P8)”

 

8.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题作《驴和狼》,讲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P88)”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发现钱先生的创见果然不同凡响:一是钱先生对故事思想内核把握得十分精深。文章写了九个故事,除其第六个牛蛙的故事从以上两个版本中不能查证,不知钱先生先前所引的是什么版本外,从其余的8个故事中,可以看到,钱先生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运用了丰富而独到的联想,把平凡的思想写出了新意。二是钱先生语言驾驭能力高超。平淡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下变得更加生动可爱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他仅用了少量的文字就把故事的大意概括出来了,其中的主旨一点没有减少。没有这两种能力,是写不好这篇文章的。

 

二.语言破解法

 

要理解钱先生的文章,我们不能不从他的语言着手。如钱先生的语言干净利落,不加修饰。但并等于大白话,而是言简而意赅,言近而旨远。他特别善于将典雅与高深融贯于平实之中:

 

钱氏的散集《写在人生边上》则被称为“学者散文”,其文字特色和《围城》诸小说相似,而机锋更为过之。小说没有写景、叙事的成份,作者因此不能意气风发地从头到尾议论。散文则不然,《写》里每篇都是钱氏的“脱口秀”(talk show),从锦心到绣口,把人的愚昧丑陋讽刺得美哉妙哉!“医生虽然治病,同时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药水,好讨辣价钱。”印象派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议论,往往离题,只见天花乱坠。“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英国的王尔德如果尚在,且懂得中文,一定大为叹服,而且掷笔不再写印象派评论了。(《羊城晚报》1998/12/24)

 

下面我们以文章的第三段为例,体会其语言的妙处:

 

原文 解说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这里的意思是先读书后有了感想。但《伊索寓言》读的人不少,何以钱先生如此?显然没有他成熟的思想不足以成文,这样我们所知道的感想,原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换句话说,钱先生早就有了写作的打算,只是借伊索的故事写将出来罢了。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大可看得,就是值得一看。伊索寓言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书,怎么会不值得一看呢?原来作者想说的是在下面。

 

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什么叫读文章的安慰?原来它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反讽语。本来读文章的目的就是有收获,但读伊索寓言不仅是有收获,重要的是,它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同时可以借此将想要说的内容暗示出来。下文就此展开了叙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因为是古代的书就能说增进现代文明吗?显然不能,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说,现代人往往自高自大,瞧不起古代的文明。而事实是,古代文明被我们现代文明所玷污了。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换一个角度说。也为下文作准备。暗示人有瞧不起人的丑恶的一方面。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可以说这里是第三次强调现代人的自尊与自信,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而在此处的讽刺却更加明显了。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通过以上的对比,把需要比较的两个方面强调得更加突出。同时将作者真正想说的话作了一个提示。其实并非是《伊索寓言》有什么内容可以纠正,而是作者有话要说。

 

三.文体解读法

 

就此文的体例而言,它宜作一篇文学评论或一篇读后感。但是钱先生打破了常规的写法,把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与社会批评并文艺创作诸种文体结合起来了。

 

先从评论的角度说,此文可以评价《伊索寓言》这部书有些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我们有些什么收获,我们怎样去读它,等等。这个角度要求作者站在一个较宏观的位置进行整体的评述,对作者的驾驭能力要求较高。但这种文章又易于流于空洞。而此文打破了评论的界限,用的是一种自说自话般的语言,用的是一种自由抒发的语式。

 

再从读后感的角度说,它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一滴的感想,也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认识等等。此文就小事而论小事,选材的角度不大。而此文在写感想的同时加入了更多主观认知的因素,因此又不完全是读后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创作有着较多的自由度,形式上大多不受限制。而其主题表现也更加灵活,有的只是自由发挥的潇洒。但是,此文在感性的抒发中,却包含着相当多的理性思考。自然,这篇文章是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

 

【自读点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