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专题一 政治文明进化

专题一 政治文明进化

    09-02 15:16:48    浏览次数: 534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专题一 政治文明进化,
文 章
www.deyou8.com

专题一 政治文明进化
【教学目标】
㈠古代中国政治文明
1、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了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归纳从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演变的基本史实,把握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了解古代用人方式与选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4、认识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政治制度。
5、了解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㈡近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了解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洋务、维新、革命派和抗战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理解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㈢近现代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1、了解近代民主思想的出现与发展。
2、认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3、了解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的内容和结果,革命与改革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两种基本方式,并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密切相关。
5、一战后法西斯主义出现的社会背景、表现及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影响。重点了解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历史根源、现实原因、特点及其对远东国际形势的历史影响以及二战后的民主改造。
6、近代以来民主与专制斗争所取得的公民选举、政党政治和议会制度的成果,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7、资产阶级法制建设的主要成果及其对建立平等社会的作用。
8、德意志、意大利和美国统一的背景、进程及其历史影响。
【专题立意】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政治文明进程是高考必然会涉及的问题。本部分从命题的趋势上来看,一是比较侧重于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选官用人政策、贪污腐化等社会问题;二是重视了政治与经济、文化结合的考查;三是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
    在20xx年备考中我们重点要注意: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史实,注意从理论上弄清这种政治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这种政治制度的利弊,寻找这部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二是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特点,特别要注意分析近现代史上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主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

【知识整合】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1、内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
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群住个人的权威。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产生根源:两大基础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经济基础:封建小农经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既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因为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就得到了巩固
3、发展演变
战国形成、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并渐趋衰弱。
4、发展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5、两对矛盾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6、构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军事制度、选官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7、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
①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做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
二、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从秦始皇起,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三、中央官制
1、历史沿革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下令以后不许再设丞相这一职务。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
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①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与隋,盛行于唐。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