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三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09-02 15:16:48    浏览次数: 477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第三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文 章www.deyou8.com

第三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基本知识梳理:
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严峻经济形势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 ③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土地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农村;城市)
(3)意义:①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②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1953年)
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
3  “一五计划” (1953年  - 1957年)     
(1)背景  :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产缺不缺全,国民经济的恢复(措施见上)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1、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4)特点:发展生产力(建设)和变革生产关系(改造)同时并举。。
(5)结果:开始改变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意义)。突出成就有1953—1957年超额完成(鞍山钢铁、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为什么主要成就在东北)
4、  三大改造(1953-1956底)
 (1)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概况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  政策:和平赎买。
实质: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 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 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给社会发展遗留了许多问题。   
 【  注意点】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互相关联,不可分离。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
二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被比喻为“一体两翼”。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在联系:“一五”计划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个具体阶段的实施方案,是上层建筑在经济领域里的反映。“一五”计划在工业化建设方面有具体的经济建设项目指标。“一五”计划的实施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成就与失误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论十大关系》1956.
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是探索的开端(意义)
2、中共八大1956年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 大会提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3、八大后曲折和失误
原因:1)原因:①左倾思想错误(主要原因)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③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指导思想  195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表现:“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 ①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评价:违反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① 原因:为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过渡到共产主义 
                  ②评价: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造成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1959-1961)。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 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的不同点在于: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
4、中央的反思、纠错
措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成效:使失调的国民经济得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5、十年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成就

(三)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      国民经济的劫难
   影响: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经验教训:(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既有成功,也经历了曲折,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制定方针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总之所有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都将成为党继续领导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
二   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1伟大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1)、历史背景
政治方面: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
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目的: 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纠正文革错。        性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结果: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③重新确立了实是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意义: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是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内容(重大决策) ①、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
③政治路线的拔乱反正④工作重心的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⑤改革开放
3)、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形成了以  邓小平 为核心的第 二   代领导集体。
2. 两大转折:中共党史的转折、是共和国史的转折
两大起点:(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  时期的起点
☆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①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攻打城市)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1] [2] [3] [4] [5]  下一页

第三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