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

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

    09-02 15:16:48    浏览次数: 564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
文章
www.deyou8.com

专题二  重要改革和变法
【教学目标】
1、重大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历史经验。
2、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的不同。
3、重要历史人物评价
【专题立意】
从某种意义讲,社会的发展就是在改革中进行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也成为历届高考关注的重点与热点,每年各份试题均有涉及,只是直接或间接涉及而已。在20xx年高考复习备考中应对以下三部分知识给予关注:一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二是19世纪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三是20世纪中外经济体制改革与调整,如30年代美苏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二战后美国、苏联、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第三部分知识给予高度关注。针对这三种类型的改革,应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古代中国的改革应关注其从属类型,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应注意从共性与个性去分析,中外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中外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是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频繁以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进行高考命题的重点部分与学生极易出错的内容。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掌握历史人物的基本活动。其次要学会正确评价人物:正确认识杰出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评价;全面地辩证地去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把重点放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方面。
【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
㈠概况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加强军事力量就成为改革的显著特点。
3、王莽改制(非考点):公元8年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4、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5、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6、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弊: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改革措施仅一年左右即被废止。
7、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人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8、金世宗改革: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遇到荒歉年,减免租税,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
㈡改革类型
①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
②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
③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
④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㈢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重要改革和变法的本质和规律
⑴改革的原因: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⑵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②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
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
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
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
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⑶改革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⑷结果和作用
    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
二、杰出帝王将相的政绩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帝王将相。这些人的政绩有的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联系在一起;有的同某一新的政治经济面目联系在一起;有的同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与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大多都兼而有之。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产生国重大影响。
⑴秦始皇:灭六国,成统一,建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焚书坑儒,实行暴政。
⑵汉高祖:起兵灭秦,建立西汉;与民休息,经济发展;和亲匈奴,友好边关;分封诸王,影响集权。
⑶文帝、景帝:重视农业,减免田租;改革法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形成“文景之治”。
⑷汉武帝:①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建立州的监察区,加强皇权;选拔人才,重视官吏考核与任用;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国势力;强化法制。②军事方面:三次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设郡县。③经济方面:改革币制,铸五铢钱;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征收营业税和财产税;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保证农业生产。④对外关系: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晋见汉武帝;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⑤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家学说,提倡大一统;崇尚法制,尊儒尚法,“儒表法里”。⑥文化教育方面:制定“太初历”;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军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出现大思想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等。
⑸西汉明帝:王景治理黄河;派人去西域求佛法。
⑹东汉光武帝:参加农民起义,建立东汉;采取安抚的统治政策(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以“柔道”治天下,形成“光武中兴”;日本倭奴国遣使来汉,光武帝赐之金印。
⑺曹操:善于用人,拥立汉献帝,实行屯田,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在北方重视弄桑;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⑻诸葛亮:向刘备献“隆中对策”;运筹指挥赤壁之战;助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在蜀汉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西南地区开发;多次进行北伐;成为封建社会为相的典范。
⑼唐太宗:①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功劳最大。②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③即位后善于总结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方面,知人善任、勇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戒奢从简;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民族关系方面,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加强和密切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基本解决突厥问题,设置安西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从而加强对多民族国家的官吏;对外关系方面,派人去天竺学习制糖法,多次接待来华的日本遣唐使,玄奘西游促进中印文化交流。④在位时期,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形成“贞观之治”。
⑽武则天:①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②在位期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制度,从而使唐朝经济继续发展。③设立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疆。
⑾唐玄宗:①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人选、任用贤相,促进经济繁荣,形成“开元盛世”局面。②加强民族关系,设立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册封皮罗阁、骨力裴罗。③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④后期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