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文章资讯管理文库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当前社会信用环境对银行信贷投入影响的调查报告

当前社会信用环境对银行信贷投入影响的调查报告

    01-22 17:31:55    浏览次数: 332次    栏目:资金管理

标签:企业资金管理,资金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http://www.deyou8.com 当前社会信用环境对银行信贷投入影响的调查报告,

 摘 要:在当前影响银行信贷投入的诸多因素中,信用环境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在对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障碍性因素分析的同时,重点提出了六条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强化银行信贷投入的政策建议。一是健全社会信用法制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债权人的权益;二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逐步形成社会联动的信用维护体系;三是建立社会信用联合制裁体系,充分发挥金融部门打击逃废债务的整体优势;四是建立社会信用中介体系,努力畅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渠道;五是建立科学的银企关系制度体系,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六是重塑社会信用意识,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

  强化银行信贷投入,支持扩大内需,是当前大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工作。在当前影响银行信贷投入的诸多因素中,信用环境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为此,我们从当前烟台市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存在的障碍分析入手,提出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增加银行信贷投入,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存在的障碍分析

  当前,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存在的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信用法制保障机制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法不健全。我国目前已有的涉及到信用的法律有《民法通则》、《担保法》、 《票据法》、《刑法》等,但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规范信用的法律,对于信用的征集、管理、评估和失信行为等的惩治无法可依。比如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直接责任人的处罚没有明确规定,在无形中助长了企业逃债、赖债的倾向。二是执法不力,金融案件执行难的问题突出。从调查情况看,银行“起诉难”、“胜诉执行难”的问题很突出。2009年,烟台市起诉案件执行率不足20%,而通过法律诉讼收回的资产仅占起诉标的额的8%一9%。执法不严使得大量金融债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加剧了企业不讲信用的道德风险。缺乏社会信用的法制保障机制,在无形中放任了信用环境的恶化。

  (二)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严重

  当前金融机构在维护金融债权过程中,仍面临着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的障碍。特别是在县域范围内,企业经营不景气,不仅无力履行贷款合约,部分企业还需依靠贷款维持经营,政府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在金融债权维护工作中往往采取不积极的态度,影响了正常的信用秩序。近年来,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主要表现在影响诉讼、抵押担保有效性以及破产程序上,由于行政于预,影响了不良贷款实际收回率。

  (三)金融机构对逃废债企业联合制裁力度不够

  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需要各金融机构加强联合,共同执行金融债权联席会议制定的制裁措施。但个别金融机构未能正确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为抢客户而迎合企业的要求,暗开账户,提供贷款,没有贯彻对逃债企业“不开户、不放款、不结算、不提现”的要求;各行间对逃债企业的信息沟通缺乏,制裁措施缺乏统一性和联动性,在一家银行上了“黑名单”的企业仍然可以在另一家银行获取贷款。从而导致对逃债企业的联合制裁措施形同虚设,企业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逃废债行为。

  (四)各银行信用制度建设意识不强

  一是没有建立起系统、完整、规范的信用登记制度。尤其在个人信用档案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烟台市仅有少数几家银行建立起了居民信用档案,但信息的准确性、完备性和规范性都较差,可用性不强。二是缺乏对贷款客户的资信状况、发展前景、产品市场状况等影响偿债能力的因素全面连续的跟踪调查。对企业、个人的状况大多仅限于申请贷款时的静态资料,银行资产保全工作缺乏周密性和前瞻性。银行信用制度建设意识不强,导致银行信用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社会信用状况的变化,难以满足其业务拓展对客户资信情况的需求。

  (五)各部门信用维护意识不强,缺乏协调配合

  社会信用中介体系建设,需要法院、公安、税务、工商、保险、公用事业收费等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把其采集的与信用有关的信息加以综合和分析,作为银行放贷的参考。但目前只有银行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其他社会机构尚不存在这方面的意识,从而不能有效协调配合。

  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强化银行信贷投入的政策建议

  为有效增加银行信贷投入,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改善社会信用环境,要从建立以下六个体系着手:

  (一)健全社会信用法制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债权人的权益

  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健全社会信用的法制保障体系,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交易的顺利进行。要在立法上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强化违约责任追究,对恶意逃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构成违法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要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强化司法公正。大力加强执行力度,使失信违约行为真正受到法律制裁,确保债权人的权益,克服地方保护、人情关系干扰案件审理和审批的弊端,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的有力武器。

  (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逐步形成社会联动的信用维护体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对改善社会投资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金融债权,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认识揭露和纠正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重要性。妥善处理好企业改制与保全金融债权的关系,支持银行依法参与企业改制的全过程,制止和纠正企业改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积极理顺银企关系,督促市场行为主体履约守信,严肃查处逃债企业责任人,克服其“逃债有理、逃债有利”的错误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各部门在维护社会信用环境中的责任,通过划分职责,健全工作制度,形成人民银行、人民法院、公安、工商行政管理、财政、新闻宣传、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信用维护体系,使各部门在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的过程中,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逐步建立起社会联动的信用维护机制,确保金融稳定和金融资产安全。

www.deyou8.com的

  (三)建立社会信用联合制裁体系,充分发挥金融部门打击逃废债务的整体优势

  金融部门是维护银企信用秩序的主体,要积极参与揭露和纠正逃废金融债务工作,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整体优势,建立起对破坏社会信用行为的联合制裁体系。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明确各级分支机构抵制和纠正企业逃废债务的责任。切实加强对贷款的风险管理,建立对贷款客户的跟踪调查制度,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建立银行同业自律体系,引导金融机构依法、有序竞争,强化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共同抵制损害金融债权的行为。建立银行间的逃债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运用信贷登记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及时披露恶意逃废债企业信息。进一步发挥金融债权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大对恶意逃债企业的联合制裁力度,严格实行对逃债企业的“不开户、不贷款、不结算、不提现”的规定,确保制裁效果。通过对逃债企业典型案例的公开曝光,在全社会形成维护金融债权的强大声势,切实提高全社会的信用观念。

  (四)建立社会信用中介体系,努力畅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渠道

  建立社会信用中介体系,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减少银行贷款的征信成本,畅通信贷投放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信用征信和担保系统。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工商登记年检系统等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由政府统筹安排,探索建立由公安、法院、工商、税务、银行等各部门参与的信用联合征集与评价体系。要对各类企业建立信用数据库,对企业的完税状况、守法状况、财务管理状况、产品质量状况和盈亏状况等都要有系统完整的记录,并提供查询服务。逐步形成一个包括企业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在内的,面向全社会、跨部门的信息评估、发布、查询、交流和统一共享的完整的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二是建立社会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扶持、培育专业化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完善信用评估管理体制,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三是建立农村社会信用中介体系。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探索、建立农村多元化的信用服务形式和便民服务工具,在完善联户联保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农户信用担保方式,大力开展“信用村”、“信用乡”、“信用户”等评比活动, 以畅通对农户的贷款渠道。

  (五)建立科学的银企关系制度体系,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

  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银企关系。建立以银行为导向的企业监控机制,加强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监督约束,逐步形成与企业间接融资体制相适应的银企间科学的制度安排体系。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维护银行债权。

  (六)重塑社会信用意识,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

  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要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社会信用环境好转。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 王迅 来源:《济南金融》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