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有些限制设立过严,已经不能适应入世后金融市场的新形势。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参照国际惯例,尽快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特别是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以推进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这是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正庆日前在出席“中国保险市场与W TO国际高峰年会”时提出的。
保金特性弥补缺陷
周正庆指出,保险机构对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这根源于其长期性的负债结构。同样作为机构投资者,保险机构的负债比开放式基金要稳定得多。
理论研究表明,当金融资产逐步转化为养老金和人寿保险所管理的资产形式时,整个金融体系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为长期利率相对短期利率下降,企业的直接融资提高。一般来讲,资本市场提供企业长期性资金流,货币市场向企业提供短期资金来源。因此,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相对于货币市场将有更快的发展。保险资金入市在推动资本市场总量扩张的同时,还会促进资本市场稳定性、流动性的提高,产品创新,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和竞争格局的强化。
此外,保险资金还可以弥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连接部分的结构缺陷。
这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公开融资方式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个中小投资者的相关难题难以有效解决。虽然银行对信贷客户有经济调查能力,但是其负债的期限性制约了其向企业提供长期金融支持的能力。而保险机构有长期性资金来源和充分获取企业信息并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能够为解决金融体系的缺陷发挥特殊的作用。
两市互动三种选择
提及保险业与资本市场怎样才能进行良性互动时,周正庆认为可以借鉴境外的经验,目前国际上通过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所管理的金融资产在迅速地增长,并且对资本市场的扩张和深化起到显著的推进作用。这主要得益于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连接的三种主要渠道。
第一是资金的连接,据有关机构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养老基金与人寿保险所管理的金融资产,已经超过GDP的100%,其中主要是股票资产,据对33个国家平均数据的统计,股票资产占保险资产组合的43%。
第二是主体的连接,全球主要的保险公司,大多已在控股公司的模式下,成立了资产管理的分支机构。并且成为证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如,英国的保诚集团,是从单纯的保险业起家,1982年资产管理业务从保险业务中分离,成立了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2009年底管理的基金资产超过了1300亿英镑。
第三是产品的连接,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出售了分红产品和投资连结产品,其保险功能已退到次位,而以鼓励和投资功能为主。
周正庆说,从我国情况来看,尽管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目前尚受到很多限制:比如1995年的保险法第104条确定了保险资金运用的基本法律框架。即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制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它渠道途径。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但是在1999年金融市场规范发展,保险公司资产运用和风险控制能力加强的背景下,为了缓解银行利率7次下降对保险资产带来的保值增值压力,经国务院批准,人行、证监会、保监会陆续开放了保险公司投资中央企业债券、债券回购、协议存款和证券投资基金渠道等投资基金的渠道。从实际效果来看,开拓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对保险公司的保险资产保值增值,缩小利差损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取得了良好业绩。
2009年保险资金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获得平均收益率达到12%,是保险公司所有投资中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方式,因此可以考虑积极拓宽保险资金入市的可行性方式。
保金入市可行渠道
周正庆指出,应该做两个层次的考虑:一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如何操作,二是按照金融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加入W TO后的法律调整框架下的可行渠道。
一、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可以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的限制;鼓励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规范上市。如果思路再开阔一些,能否从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的角度在金融合作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比如,中间业务,其业务性质是代理,理论上没有风险,可以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业开展广泛合作,比如银行或证券公司利用其经营网点和客户网络代卖保单。
二、对保险公司自有资金的运用,包括其资本金和保费收入中剔除其准备金的部分,这是保险公司自身可以承担的风险。其运作渠道可以考虑得更广泛一些。比如买卖业绩精良的管理规范的部分上市公司的绩优股;比如购买一部分国有股和法人股,并参与股份公司的管理,促进公司治理的规范;比如参与还款能力有保证的公路、铁路、机场等大型基础建设项目等等。
三、对于通过负债形成的保险资产区分两种情况,无保底承诺资金来源的,可以比照自有资金的管理;有保底和分红承诺的资金来源的,除现有的渠道以外,可考虑让保险资金在债券市场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例如考虑向保险公司定向发行长期债券和基本建设债券,在放开企业债券利率限制上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