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论语》微言大义溯源

《论语》微言大义溯源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124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论语》微言大义溯源,

 

 

 

提要:本文对《论语》中有争议看法的语句的含义进行分析,以期回到孔子的原意上去,既为后人学习《论语》提供方便,也为学术界统一思想,从而规范对《论语》的翻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着重从大道之理去阐发孔子的微言大义,从古今多种注疏的对比分析中去溯源。

关键词:论语,孔子,微言大义,溯源

 

《汉书·艺文志》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i]微言,精微的言词;大义,奥妙的要义。微言大义即指圣人隐含在语言中所包含的深远微妙的意义。本文就《论语》中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语句进行溯源,并非想要标新立异,目的是想要寻找《论语》所显现孔子的真正微言大义,这种微言大义不是从流上去找,而是要跨越两千多年来的各种诠释,回到孔子思想的本源。

我自从写作《每日论语》一书以来,核对了古今不少注解《论语》的著作,虽然感觉其中不乏真知硕见,促进了儒学在中国的发展及传播,但是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深深地感到,实际上《论语》的精神只有一种,可后人分析出来却是无数种。如果不加以统一和分析,则人心不古,后来人学习《论语》也莫衷一是。现在,我的拙著《每日论语》虽然已经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这一些问题也已经都在书中提及,但是为了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特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在这篇论文中再进行综述,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推动儒学的传播。

在中国,诠释儒家经典从西汉王朝“独尊儒术”开始就成为官方的一门专门学问。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相对立,主张通经致用,特别强调结合现实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以刘歆为代表,以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为特色,反对今文经学的所谓“微言大义”。从此就有古文、今文经学之争,持续到东汉,至东汉末,郑玄遍注群经,为诸儒所宗,官学乃废,争论方止。魏晋时经学的特点是以老庄解释儒家经典 ,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称正始之音。至南北朝,经学亦分为南学和北学,南学多受玄学、佛学的影响,北学则继承两汉经学传统。隋唐时,经学走向统一,孔颖达等奉敕编撰《五经正义》,为科举取士的依据,并形成义疏之学。

宋朝理学出现之后,“微言大义”几乎成为理学家阐释自己思想的基本方式,孔子所留下的并不多的语言成了微言大义的不可穷尽的源泉。其中较有影响的理学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其中诠释《论语》的代表性著作就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代经学继承宋儒传统。明代经学衰微,惟有官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行世。明清之际经学复兴,有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较为著名。

清中叶后今文经学复兴 ,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更借今文经说“托古改制”行时一时。康有为特别强调,在儒家孔孟的理论中,有许多深奥的道理是通过口说心授密传下来的,亦即所谓的“微言大义”,它是儒家孔孟学说的精义所在。但这种“微言大义”并不是所有读孔孟之书的人都能发现和理解的,而只有极少数真正把握了孔孟精神的人才有可能发现、理解和发扬光大。他认为,自己就属于这一种人,肩负着开发和实践儒家孔孟“微言大义”的历史重任。他的大弟子梁启超解释“微言大义”之意是:“俟圣不惑在大义,因时变通在微言。”所以他说:“苟能明孔子改制之微言大义,则周秦诸子谈道之是非出入,秦汉以来二千年之义理制度所本,从违之得失,以及外夷之治乱强弱,天人之故,皆能别白而昭晰之。”他还进一步说:“圣人之意”是“圣人所未著之经,未传诸口说者也”,因此“圣人之意一层,犹待今日学者推补之。”[ii]章太炎则治古文经,站在革命民主派立场驳斥维新派,是为经学尾声。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几乎每个时代的人都在借孔子的留言去诠释圣人的“微言大义”,不管他们的的目的如何,都从客观上促进了孔子思想的流传,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官方意识形态。但是,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再加上儒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诠释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就必然要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就必然在诠释经典的同时要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因此这种“微言大义”显然在很多情况下越来越背离孔子的原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更有读书人把诠释经典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因此为了个人的目的,总要标新立异,这样才显露出自己的本事。以这种目的去解经,去诠释“微言大义”,显然将更是个人瞎想臆测的产物,离孔子的原意就更远了。

今天,我们已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孔家店曾经被打倒一时。后来更有“文化大革命”,孔老二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他老人家的留言更是被当成封建思想一扫而光。甚至后来出了一个林彪,还要把孔老夫子拉出来,搞了一场“批林批孔”运动。由此可见,孔子近代以来的命运是不太好的。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政治走向清平,孔夫子也不受委屈了。虽然不受委屈,但是也不再是官方意识形态。因此,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去诠释孔子的“微言大义”。我的《每日论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论语》的“微言大义”太多了,但是只要掌握了圣人的主体精神,《论语》中每一句话的真实含义并非难以理解。本文综述《论语》中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言语,超越两千年时空,深入到圣人的思想深处,去把握语句中的“微言大义”,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全面了解,敬请阅读《每日论语》。同时限于作者水平,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第一章,这一章理解很重要,几乎对整个《论语》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要理解这一章,最重要的是要理解第一句话,第一句话懂了,后面的则迎刃而解了。

“学而时习之”这句话首先要知道“学”的意思是什么?清人刘宝楠所著《论语正义》引《说文》:“学,觉悟也。”又引《白虎通·辟雍篇》:“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iii]

 将“学”解释为“觉悟”,并非是刘宝楠的发明,朱熹《论语集注》早就说了:“学主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iv]朱熹的这段话很明显是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虽然辟佛,可他注释《论语》又确确实实是在说禅语,他说“人性皆善”与“人人皆有佛性”有没有两样呢?“佛”译为中文就是“觉悟”的意思,所以佛是先觉,佛通过教育学习,让学生们再觉悟,以回归本有的佛性,正是朱熹所说的“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