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贤贤易色”这句话也几种不同的理解。“贤贤”与孔子说的“亲仁”实际上没有区别,一般也没有引起歧义。问题是这个“易色”。朱熹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xiv]意思是学习贤人的优秀品德,就会改变人的好色之心,这向善就有诚意了。
南怀瑾先生是当今有名的国学大师,他的《论语别裁》里面说到朱熹这样解释就感叹“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这样受冤的”,说“一旦亲近贤人,就连女色也不要了,女朋友不要了,太太也不要了”[xv]。
国内有些注本也觉得朱熹不妥。如杨伯峻译为:“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这样就把“贤贤”的原意搞错了,“贤贤”变成“重视妻子的品德”了。我在《每日论语》里面是这样翻译的:“敬重贤人,一看见他们就要肃然起敬,改变平时对人随随便便的态度。”这句话“易”就是“改变”的意思,“色”即脸色和态度。看见有仁德的贤人来了,应该改变平时随随便便的态度。
把“贤贤”与“好色”联系起来,古来这种看法很多,清刘宝楠注《论语正义》:“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也。”接着引证《诗经》“关雎”一诗说淑女配君子,是为了消除好色之心,使大家都去尊重贤人。然后说:“今案夫妇为人伦之始,故此文叙于事父母事君之前。《汉书》李寻传引此文。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公羊文十二年传‘俾君子易怠’。何休注‘易怠,犹轻惰也’。是‘易’有‘轻略’之义。又广雅释言‘易,如也’。王氏念孙疏证引之云‘论语贤贤易色,易者,如也,犹言好德如好色也’。此训亦通。”这段话对于“易”字有两种解释,第一是解释为“轻略”,那么“贤贤易色”就是“尊重贤人,轻略美色”的意思;第二是解释为“如”,那么“贤贤易色”就是“好德如好色”的意思。还说“孔曰:子夏弟子卜商也,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不管怎么解释,都把“贤贤”与“好色”联系起来。不仅与“好色”联系起来,连夫妻之伦处理不好,也是“好色”。
孔子虽然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经常强调美色的危害,但是并没有把夫妻之伦也纳入危害之中。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即使是修行的人,下手处也可以从夫妻关系做起,正而不邪的夫妻关系是人类赖以繁衍的基础。所谓正而不邪,就是佛教所说居士五戒中要戒邪yin。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要求的,夫妻要真诚,感情要专一。《关睢》中“雎鸠”是一种情感专一的水鸟,《关睢》托“雎鸠”起兴,从一开头就告诫我们要走正道,感情不要偏离“礼”的轨道。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人的天性,但人是懂“礼”的,就是理智的,若偏离“礼”和“理智”,就会走向两端,不再是中庸了。不符合中庸,就会yin乱,甚至犯罪。同样世间的人若断绝情欲也不通情理,人不是石头,只是情感需要正确引导,而不要像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看看《关睢》中的君子和淑女,他们走的正是中庸之道,符合人类的道德伦理,所以是值得提倡和歌颂的。
孔子虽然提倡“关雎式”的爱情,说《关雎》“乐而不yin,哀而不伤”,但是也并非现在有个别人把孔子说成性情中人,甚至说孔子是“情种”,这是不符合历史原貌的,也是违背孔子的“中庸之道”的。1930年,著名作家林语堂写了一部剧本,叫做《子见南子》,描写孔子与卫灵公的婚外恋,把孔子塑造成为一个“天生情种”式的人物,这就太离谱了,所有情节都是瞎编乱说的。
三、无友不如己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是《学而篇》第八章。“无友不如己者”朱熹是这样注解:“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了。如果真像朱熹这样解释,孔子也不能是圣人了。只因为朱熹的注解被统治者提升为封建社会“开科取士”的依据,历代知识分子受其害的不少。
像朱熹这样理解的,还有很多。清刘宝楠注《论语正义》:“周公曰‘不如我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根据周公的话,《论语正义》说“则不如己者,即不仁之人,夫子不欲深斥,故只言不如己而已”。还引证了很多:“《吕氏春秋》骄恣篇引仲虺(huǐ)曰‘能自为取帅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群善治要》引中论曰:‘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慎者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吾之偾(fèn)也,亦无日矣!’又《韩诗外传》南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此于善者,自进之阶;此于恶者,自退之原也。诸文并足发明此言之旨。”
因为既然不能交比不上自己的朋友,那么对下文“过则勿惮改”就有人理解为交朋友交错了,所以要改。《论语正义》:“皇疏载一说云,若结友遇误,不得善人,则改易之,莫难之也。故李充云,若友失其人,改之为贵也。案高诱注吕氏春秋骄恣篇,引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以证所择而莫如己者亡之义。亦以过为结友过误,或汉人有此义。故李充云然。然既知误交,何难即改,似不足为君子虑也。”这真是一错再错了!
或者受传统的影响,或者是出于自己的主观臆测,今世新出的很多版本的论语译注都是这样理解的。略举几例。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的译文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徐志刚《论语通译》也是这样。中华书局出了“中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丛书”,有李申编著的《论语精粹解读》[xvi]也是这个意思。
君子真的“不交比自己差的朋友吗”?我认为,若君子不交比自己差的朋友,也不能为君子了。既然是君子,对于比自己强的就会虚心学习,对于比自己差的,也能看到他的优点,即使完全没有优点,也可以做反面的榜样。因此,我在《每日论语》是这样翻译这段话的:“君子不自重,就不会有威严,即使学习,也不会牢固。做人要以忠诚和信任为根本,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不管是哪位伟人,他们都是很谦虚谨慎的。佛陀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中国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曾经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只有我一人实是凡夫!”[xvii]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千言万语都要我们消除分别心,发出平等心、慈悲心,怎么还会歧视众生呢?所以谦虚是一种美德,孔子在这里是加以提倡的。在《周易》上六十四卦,所讲的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恶从善,吉卦教人要日新又新。独有谦卦,每一爻都吉祥。《易》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让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所以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就是要人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看一切朋友都没有不如自己的。这里与前面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形成对比,“重”即自重,要增加人的自信心,人才能前进。但是过分的自信就会变成骄傲自满,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唯独自己一切都好,别人都不如自己。这样下去,君子也就变成小人了。所以“君子不重则不威”和“无友不如己者”从两个方面提出君子的处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