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

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826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

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

        ――部分课堂实录

高一语文教材《勾践灭吴》属自读课文,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首先,让同学们猜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女间谍是谁,从而导入新课引起同学兴趣。

第二步,介绍蒲松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让同学评判对联中的历史人物,从而引导同学们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在同学几分钟争论以后,要求他们以课本为基本信息源,通过对老师问题的回答,认识勾践的人物形象。

第三步,让同学们翻译“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经过老师提醒,绝大多数能够疏通文意。同学翻译:勾践拉着文种的手与他商量计策,于是派文种到吴国去达成讲和协议。

老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勾践要拉着文种的手?同学们往往都能回答表示友好亲热。

再问:你们平时谁看见两个大男人在路上手拉手?男人的荷尔蒙决定了独立性很强(同学们笑),作为一代君王,一个大男人,这岂不有失体面?有的同学开始动摇先前的翻译,有的同学说出了勾践是落难君王,事急已顾不得君臣礼数。表扬这位同学善于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的注意又一次回到了书上。

师:常识告诉我们拉手而谈不太好,有不有可能勾践明明知道这样有失体面还这样做?同学们两派意见,各不相让。

师:让我们象中国政府对待南中国海主权一样,与邻居“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先解决难度小的问题。(同学又笑)

师:“遂使之行成于吴”中的“遂使”可不可以翻译为终于派,为什么?

生:可以,讲得通顺。

师:通顺是翻译的确第一要求,同学们的语言感觉很好。翻译成于是有顺理成章之意,意思包含文种和君王同心对外。那么译成终于……(老师故意拖延)?

生:文种并不想去,只是越王的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师:这位同学琢磨出了这层意思,很不错。译成终于可以猜出文种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不过我要提醒大家,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才学之士经常是朝秦暮楚,如苏琴、张?。那时儒家思想还未占据统治地位,忠君思想还不严重。看看书上人物言语,能不能发现点什么证据支撑?

生:文种似乎有责备越王之意。如“今君既栖于会稽之上,……无乃后乎?”

师:说说文种话语是什么意思?

生翻译正确(略)。

师:在战争其间,又是一个败军之国,去当议和大臣会怎么样?

生:危险   会受辱   难以完成任务 弄不好会有杀身之祸

师:或者还会辱殁君主和国家的形象,文种有思想斗争在情理之中。那么勾践用什么方法让文种出行的呢,这说明了勾践什么?

生:拉他的手  给文种以很高的评价  

师:的确,勾践很会笼络人心。大家再看一看文种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言的?

生:越王提出共同管理国家大事。

师:对,就象有人评价刘备,说他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一样,政治家往往老谋深算,很会团结人,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不难想见勾践说服文种此行下了不少工夫。朋友们告诉我,翻译成终于和翻译成于是发生了些什么意思变化?

生:终于似乎更加贴切、准确,把文种和勾践的性格思想活动刻画得更精细。



师:一旦危险过去,越王会不会让文种功臣做一字并肩王?

生:不会。

师:文中对文种的性格为人介绍得不是很多。由文种应勾践回答来看,难以看出有主动献计之意。我个人倾向于译成终于。当然呢,如果你们考古或者拿出其它可靠史料证明,我还是愿意听你们的独到意见。看样子,翻译也需要我们推和敲(教师比动作,作推敲状,同学笑)。

师:第二段的“寡人请更”怎么翻译?

生;我请求变更。

师:变更什么?

生:面面相觑。

师提示联系上下文。

生:换国君,因为上文说了他自认有罪。

师:古代是人治社会,君主就是法律,他为什么有罪呢,是谦虚自责吗还是……?

生:罪也许不该译成罪过。

师:刚才同学们参照了上文内容,再看看有不有新的发现?

生:后面是勾践采取的措施。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他变更的是……治国的策略。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罪”翻译成什么好呢?

生:过错,错误。

师:朋友们越来越进入状态了。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勾践要客气的请更,他到底更改了些什么内容?

生:想求得臣民原谅。翻译正确(略)。

师:勾践以退为进,很容易就求得了民众的原谅和重新赢得信任,具有高超的政治统治艺术。他能屈能伸,一边用苦肉计和美人计麻痹夫差,另一方面,他又作了那些准备,大家接着看第三段。

师:(待同学看了一会儿)请大家翻“广运百里”,下节课我抽人起来回答。    



师: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科研成果”?

生:土地横顺百把里 。(四川话,同学笑)

师:不错,刚才这位同学无意当中达到了翻译的最高境界,用最简单的语言译出生活中的困惑。要是能用普通话的话,我相信你可以在世界上制造更多的声音。(同学会心的笑)想一想,运河的“运”字怎么解?

生:运送   南北的河(小声)

师: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回忆一下京杭大运河的流向。

生;南北走向。

师:同学们再回顾一下地理,我国的地形……整体呈西高东底,所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同的河流间的航运沟通,自然就呈南北方向了。大家想象一下,方圆百里到底有多大?

生七嘴八舌,没有直感,

师:我家乡的县岳池有1400平方公里,如果古今长度单位相差不大的话,也就是说越国两个县般大,比香港大一点。作为一个国家,它大不大?

生:不大。

师:当然,这里的百里可能只是虚指,极言地盘很小。这么弹丸之地,要报仇,要与强数倍于他的敌人抗衡,谈何容易。要是换上在座诸君,百废待兴,你会采取什么措施休养生息?

生:发展经济,医治战争创伤,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发展联盟,借外力铲除吴国。

师:大家审查审查勾践,看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生目光立即投入到书上。

师生共同整理书上措施:青壮年战死,首先考虑劳动力的再生产;其次,安抚死伤者家属;再有,广纳贤良,同甘共苦;减免赋税。

师:看样子当一个政治家也不是那么难嘛!,让我们研究研究“无取老妇”的“取”字怎么翻译?

生:取通“娶”,讨老婆的意思(同学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语言很生活化,但翻译还是比较准确。古人文皱皱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又是怎么开心怎么来,要是能综合一下就好了。

分析取字的结构,左边是一个耳朵的耳,右边是手的象形变体。古代打仗通过数杀死敌人的耳朵来记军功。(学生兴趣陡涨)同学们想一想是割敌人的两个还是一个耳朵?

生:一个  两个

答案不一。

师:我也不知道到底割几个耳朵,但我们都知道,人的左右耳不一样,完全没有必要割那么多,假如我是将军,非割耳朵不可的话,我会只要求左耳朵的,因为大多数人用右手,割左边相对要方便点。我们坚决反对这种残忍的做法,还是给死者应有的尊严吧!何况耳朵保存不便,多了又重,弄得不好你在割别人的耳朵时别人把你的脑袋给割下来(夸张动作化)(同学又笑)。换上我的话,我会以小的单位集体考核他们,这样他们既不会互相有利益冲突,也能够一心一意杀敌,也不会存在把自己一方死了的人耳朵割下来冒领军功的可能。所以,后来,割耳朵的做法就被取消了。我的一个外国朋友不熟悉中国文化,看到取字不知作何理解。其实我们也一样,比如goodbye本为God bless you的意思,可我们很多人只知道再见的意思了。

由此,我们说,翻译需要理解彼时彼地的文化背景。同学们翻译文言文时,可别忘了学过的历史地理哟!

师:“国之孺子之游者”一句,特别是句中的“游”字怎么翻译?

生:国家内的年轻人有流浪的,无不供给他们吃的喝的,必定要问他们的名字。

师:现在你看见年轻人流浪,如果没有残疾,你会不会给他们吃的,如果一个国家像这样供吃供喝的话,还能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生:翻译成优游,孺子我感觉指的是读书人。

师:看得出,这位朋友很善于思考。还有不有不同意见?

生缄默思考。师提示,这一段的中心写的什么?

生:安抚。

师:安抚的对象当然是越广越有利民心向背,不过主要还是“弱势群体”。要是我们把安抚的对象集中于年纪较小的人,会不会好一点呢?

[1] [2] [3] [4]  下一页

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