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

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826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

生:好一些,对老百姓的生产效率不会有消极影响。

师:要是时光能倒流的话,也许我们都是辅国大臣也说不定。国有很多种译法,这里到底是国都还是国家?

生:国都,因为国家的话,君王事情多忙不过来。

生:应该是国家,一方面他的国家小,另一方面,本段就是要表现勾践广泛安抚以赢得民心。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又持之有据,能活学活用,非常不错。我倾向于翻译成国家,因为这里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政策。但依勾践的聪明,他必不会真的事必躬亲,我赞成刚才那位同学把孺子理解为读书的人,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的小孩,毕竟战后物资、财富有限,要作的事也多。

生:那怎么解释勾践还要亲自耕种?

师:问得好。这一方面嘛,可以时时用于提醒勾践勿忘国耻,另一方面,用我们现在的话叫“作秀”而已,领导最忌讳的也是事无巨细,样样过问,当然这种缺点也正是他的优点,是伟大的缺点。(同学笑)

师:同学们想一想,“必问其名”可否删除?它有何意义?

生:不能。

师:别小看这个问其名,体现的可是领导艺术。比方说,校长叫我,能够喊出我的名字,甚至能够只叫我的名,而不叫姓,那我体会可大不一样。

生:问名是为了表示亲切,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

师:同学们的悟性极高,当了领导的时候,别忘了叫一声新民哦!

同学大笑。下课休息。



师:上次课我们讲到了勾践雄才大略,积极恢复国家元气。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今天我们继续分析勾践,看看他是怎样复仇的。同学们试着翻译“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师:怎么翻译?

生:勾践答应了请求,于是召集他的人发誓说。

师:“既”字怎样翻译?

生:已经。

师:连起来读是否有点儿别扭?

生:已经和了有一点重复。

师:既如此,“既”可否不要,直接写成“勾践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生认为不可,但说不出理由。

师:勾践是不是马上答应了父老兄弟的请求?

生一致答不是。

师:那么我们说既字体现了一个时间段,体现了一种过程。我们猜猜勾践为什么不马上答应开战吗?

生:打仗是大事,他要深思熟虑。

师:谋工而后动,再败的话将死无葬身之地。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生思考。

师点拨:同学们回忆一下《曹刿论战》中对战争的论述。

生:一鼓而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师:它告诉我们什么事都要讲求……火候,“感觉刚刚好”。(生笑广告语)引而不发,蓄势也!勾践就是勾践,他要让百姓产生难以忍耐的情绪,再假而用之。这里再次可以看出勾践本人真善于隐藏他的情绪,明明自己等这句话等得花开花落,却不动声色,即令战败,也不是自己再次陷百姓于灾难,他要向百姓表明自己不是战争贩子,有利于舆论上取得主动。看来这个“既”字还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呐!已经   了   就算汉语中的第一个完成进行时态吧。

师:同学们归纳一下“誓”后边的内容。

生:天不助吴,明赏刑。

师:这是发誓的内容吗?

生曰不是,师追问誓如何翻译较妥。

生:提醒、告诫。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故意)希望同志们发扬艰苦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攻克最后一段。(生笑)大家译“果行”和“兄勉其弟”

生:果决的伐吴,兄长勉励弟弟。

师:考虑清楚没有?

有的同学开始动摇。望着老师。

师笑: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从果决中可以提取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勾践雷厉风行。勾践具有领导才干。

师:孺子可教也!这个“果”字从另一面也印证了勾践打仗之心“蓄谋已久”,该沉吟的要沉吟,该果断的须果断,到此,我们感觉勾的形象跃然纸上。勾践一旦得势,他丝毫不会给夫差机会。“斩草不除根……

生:春风吹又生。”

师:文种的悲剧结局就在这儿,他能左右越国的命运却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越王心非常的硬,自古君王只可共患难,不可共权势。读读P98第6条注释。

生:文种最后被勾践杀害。

师:兄勉其弟可否译成兄弟互相勉励?

生有的认为可以,理由是主要描写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有的认为不行,因为相同句势“父勉其子”、“妇勉其夫”不能颠倒。

师:朋友们真是越来越厉害了,我考证了几天的,居然被你们一下道破。春秋战国时代,“常备军”开始建立,嫡长继承制已经盛行,文中“当室者”和“支子”待遇不同,也许这可以佐证译为兄长勉励弟弟比兄弟互勉好。

师:作业。同学们仔细体会揣摩落难勾践的人物形象,根据你的理解为勾践画一幅像(眼神迷离似乎想隐藏什么,颧骨很高,脸上随时准备微笑,穿着葛麻布衣)。把教辅《优化分析》上的字词落实到位。

付新民  重庆朝阳中学校  邮编:400700

E――mail :fuxingmin1978@163.com

        ――部分课堂实录

高一语文教材《勾践灭吴》属自读课文,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首先,让同学们猜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女间谍是谁,从而导入新课引起同学兴趣。

第二步,介绍蒲松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让同学评判对联中的历史人物,从而引导同学们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在同学几分钟争论以后,要求他们以课本为基本信息源,通过对老师问题的回答,认识勾践的人物形象。

第三步,让同学们翻译“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经过老师提醒,绝大多数能够疏通文意。同学翻译:勾践拉着文种的手与他商量计策,于是派文种到吴国去达成讲和协议。

老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勾践要拉着文种的手?同学们往往都能回答表示友好亲热。

再问:你们平时谁看见两个大男人在路上手拉手?男人的荷尔蒙决定了独立性很强(同学们笑),作为一代君王,一个大男人,这岂不有失体面?有的同学开始动摇先前的翻译,有的同学说出了勾践是落难君王,事急已顾不得君臣礼数。表扬这位同学善于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的注意又一次回到了书上。

师:常识告诉我们拉手而谈不太好,有不有可能勾践明明知道这样有失体面还这样做?同学们两派意见,各不相让。

师:让我们象中国政府对待南中国海主权一样,与邻居“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先解决难度小的问题。(同学又笑)

师:“遂使之行成于吴”中的“遂使”可不可以翻译为终于派,为什么?

生:可以,讲得通顺。

师:通顺是翻译的确第一要求,同学们的语言感觉很好。翻译成于是有顺理成章之意,意思包含文种和君王同心对外。那么译成终于……(老师故意拖延)?

生:文种并不想去,只是越王的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师:这位同学琢磨出了这层意思,很不错。译成终于可以猜出文种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不过我要提醒大家,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才学之士经常是朝秦暮楚,如苏琴、张?。那时儒家思想还未占据统治地位,忠君思想还不严重。看看书上人物言语,能不能发现点什么证据支撑?

生:文种似乎有责备越王之意。如“今君既栖于会稽之上,……无乃后乎?”

师:说说文种话语是什么意思?

生翻译正确(略)。

师:在战争其间,又是一个败军之国,去当议和大臣会怎么样?

生:危险   会受辱   难以完成任务 弄不好会有杀身之祸

师:或者还会辱殁君主和国家的形象,文种有思想斗争在情理之中。那么勾践用什么方法让文种出行的呢,这说明了勾践什么?

生:拉他的手  给文种以很高的评价  

师:的确,勾践很会笼络人心。大家再看一看文种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言的?

生:越王提出共同管理国家大事。

师:对,就象有人评价刘备,说他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一样,政治家往往老谋深算,很会团结人,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不难想见勾践说服文种此行下了不少工夫。朋友们告诉我,翻译成终于和翻译成于是发生了些什么意思变化?

生:终于似乎更加贴切、准确,把文种和勾践的性格思想活动刻画得更精细。



师:一旦危险过去,越王会不会让文种功臣做一字并肩王?

生:不会。

师:文中对文种的性格为人介绍得不是很多。由文种应勾践回答来看,难以看出有主动献计之意。我个人倾向于译成终于。当然呢,如果你们考古或者拿出其它可靠史料证明,我还是愿意听你们的独到意见。看样子,翻译也需要我们推和敲(教师比动作,作推敲状,同学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