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

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826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

师:第二段的“寡人请更”怎么翻译?

生;我请求变更。

师:变更什么?

生:面面相觑。

师提示联系上下文。

生:换国君,因为上文说了他自认有罪。

师:古代是人治社会,君主就是法律,他为什么有罪



www.deyou8.com
呢,是谦虚自责吗还是……?

生:罪也许不该译成罪过。

师:刚才同学们参照了上文内容,再看看有不有新的发现?

生:后面是勾践采取的措施。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他变更的是……治国的策略。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罪”翻译成什么好呢?

生:过错,错误。

师:朋友们越来越进入状态了。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勾践要客气的请更,他到底更改了些什么内容?

生:想求得臣民原谅。翻译正确(略)。

师:勾践以退为进,很容易就求得了民众的原谅和重新赢得信任,具有高超的政治统治艺术。他能屈能伸,一边用苦肉计和美人计麻痹夫差,另一方面,他又作了那些准备,大家接着看第三段。

师:(待同学看了一会儿)请大家翻“广运百里”,下节课我抽人起来回答。    



师: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科研成果”?

生:土地横顺百把里 。(四川话,同学笑)

师:不错,刚才这位同学无意当中达到了翻译的最高境界,用最简单的语言译出生活中的困惑。要是能用普通话的话,我相信你可以在世界上制造更多的声音。(同学会心的笑)想一想,运河的“运”字怎么解?

生:运送   南北的河(小声)

师: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回忆一下京杭大运河的流向。

生;南北走向。

师:同学们再回顾一下地理,我国的地形……整体呈西高东底,所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同的河流间的航运沟通,自然就呈南北方向了。大家想象一下,方圆百里到底有多大?

生七嘴八舌,没有直感,

师:我家乡的县岳池有1400平方公里,如果古今长度单位相差不大的话,也就是说越国两个县般大,比香港大一点。作为一个国家,它大不大?

生:不大。

师:当然,这里的百里可能只是虚指,极言地盘很小。这么弹丸之地,要报仇,要与强数倍于他的敌人抗衡,谈何容易。要是换上在座诸君,百废待兴,你会采取什么措施休养生息?

生:发展经济,医治战争创伤,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发展联盟,借外力铲除吴国。

师:大家审查审查勾践,看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生目光立即投入到书上。

师生共同整理书上措施:青壮年战死,首先考虑劳动力的再生产;其次,安抚死伤者家属;再有,广纳贤良,同甘共苦;减免赋税。

师:看样子当一个政治家也不是那么难嘛!,让我们研究研究“无取老妇”的“取”字怎么翻译?

生:取通“娶”,讨老婆的意思(同学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语言很生活化,但翻译还是比较准确。古人文皱皱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又是怎么开心怎么来,要是能综合一下就好了。

分析取字的结构,左边是一个耳朵的耳,右边是手的象形变体。古代打仗通过数杀死敌人的耳朵来记军功。(学生兴趣陡涨)同学们想一想是割敌人的两个还是一个耳朵?

生:一个  两个

答案不一。

师:我也不知道到底割几个耳朵,但我们都知道,人的左右耳不一样,完全没有必要割那么多,假如我是将军,非割耳朵不可的话,我会只要求左耳朵的,因为大多数人用右手,割左边相对要方便点。我们坚决反对这种残忍的做法,还是给死者应有的尊严吧!何况耳朵保存不便,多了又重,弄得不好你在割别人的耳朵时别人把你的脑袋给割下来(夸张动作化)(同学又笑)。换上我的话,我会以小的单位集体考核他们,这样他们既不会互相有利益冲突,也能够一心一意杀敌,也不会存在把自己一方死了的人耳朵割下来冒领军功的可能。所以,后来,割耳朵的做法就被取消了。我的一个外国朋友不熟悉中国文化,看到取字不知作何理解。其实我们也一样,比如goodbye本为God bless you的意思,可我们很多人只知道再见的意思了。

由此,我们说,翻译需要理解彼时彼地的文化背景。同学们翻译文言文时,可别忘了学过的历史地理哟!

师:“国之孺子之游者”一句,特别是句中的“游”字怎么翻译?

生:国家内的年轻人有流浪的,无不供给他们吃的喝的,必定要问他们的名字。

师:现在你看见年轻人流浪,如果没有残疾,你会不会给他们吃的,如果一个国家像这样供吃供喝的话,还能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生:翻译成优游,孺子我感觉指的是读书人。

师:看得出,这位朋友很善于思考。还有不有不同意见?

生缄默思考。师提示,这一段的中心写的什么?

生:安抚。

师:安抚的对象当然是越广越有利民心向背,不过主要还是“弱势群体”。要是我们把安抚的对象集中于年纪较小的人,会不会好一点呢?

生:好一些,对老百姓的生产效率不会有消极影响。

师:要是时光能倒流的话,也许我们都是辅国大臣也说不定。国有很多种译法,这里到底是国都还是国家?

生:国都,因为国家的话,君王事情多忙不过来。

生:应该是国家,一方面他的国家小,另一方面,本段就是要表现勾践广泛安抚以赢得民心。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又持之有据,能活学活用,非常不错。我倾向于翻译成国家,因为这里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政策。但依勾践的聪明,他必不会真的事必躬亲,我赞成刚才那位同学把孺子理解为读书的人,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的小孩,毕竟战后物资、财富有限,要作的事也多。

生:那怎么解释勾践还要亲自耕种?

师:问得好。这一方面嘛,可以时时用于提醒勾践勿忘国耻,另一方面,用我们现在的话叫“作秀”而已,领导最忌讳的也是事无巨细,样样过问,当然这种缺点也正是他的优点,是伟大的缺点。(同学笑)

师:同学们想一想,“必问其名”可否删除?它有何意义?

生:不能。

师:别小看这个问其名,体现的可是领导艺术。比方说,校长叫我,能够喊出我的名字,甚至能够只叫我的名,而不叫姓,那我体会可大不一样。

生:问名是为了表示亲切,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

师:同学们的悟性极高,当了领导的时候,别忘了叫一声新民哦!

同学大笑。下课休息。



师:上次课我们讲到了勾践雄才大略,积极恢复国家元气。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今天我们继续分析勾践,看看他是怎样复仇的。同学们试着翻译“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师:怎么翻译?

生:勾践答应了请求,于是召集他的人发誓说。

师:“既”字怎样翻译?

生:已经。

师:连起来读是否有点儿别扭?

生:已经和了有一点重复。

师:既如此,“既”可否不要,直接写成“勾践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生认为不可,但说不出理由。

师:勾践是不是马上答应了父老兄弟的请求?

生一致答不是。

师:那么我们说既字体现了一个时间段,体现了一种过程。我们猜猜勾践为什么不马上答应开战吗?

生:打仗是大事,他要深思熟虑。

师:谋工而后动,再败的话将死无葬身之地。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生思考。

师点拨:同学们回忆一下《曹刿论战》中对战争的论述。

生:一鼓而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师:它告诉我们什么事都要讲求……火候,“感觉刚刚好”。(生笑广告语)引而不发,蓄势也!勾践就是勾践,他要让百姓产生难以忍耐的情绪,再假而用之。这里再次可以看出勾践本人真善于隐藏他的情绪,明明自己等这句话等得花开花落,却不动声色,即令战败,也不是自己再次陷百姓于灾难,他要向百姓表明自己不是战争贩子,有利于舆论上取得主动。看来这个“既”字还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呐!已经   了   就算汉语中的第一个完成进行时态吧。

师:同学们归纳一下“誓”后边的内容。

生:天不助吴,明赏刑。

师:这是发誓的内容吗?

生曰不是,师追问誓如何翻译较妥。

生:提醒、告诫。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故意)希望同志们发扬艰苦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攻克最后一段。(生笑)大家译“果行”和“兄勉其弟”

生:果决的伐吴,兄长勉励弟弟。

师:考虑清楚没有?

有的同学开始动摇。望着老师。

师笑: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从果决中可以提取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勾践雷厉风行。勾践具有领导才干。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从文化翻译角度解读《勾践灭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