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用了一章的篇幅攻击进化论,而像一切反进化论的宣传品,充斥了
谎言,其中最大的谎言是关于达尔文对眼睛由来的看法。在其第六章第六节
“自然选择面对的困难”中声称:
“大家都知道,很多生物器官都需要各种恰到好处的配合才能正常发挥功
能。眼睛就是最好的例子。眼睛由眼睑、眼毛、眼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精细
的结构组成,有感光细胞将光刺激转化为电讯号并将它们迅速传到脑部,在脑
的指挥下使眼能迅速和准确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眼睛的功能是任何最高级
的照相机无法企及的。但按进化论的观点,眼睛的结构与功能也是一点点地进
化来的。可是,眼睛的各部分以及它与大脑的联系等怎么都那么凑巧地同时进
化到这样准确的程度使眼睛有正常的功能呢?其中任何一部分配合稍差一点,
眼睛就无法起作用。试想,在进化过程中,10%,50%,甚至99%进化程度的眼
睛如何发挥功能呢?眼睛的形成,是很难用进化来解释的。
“达尔文本人对此也相当困惑。在他的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的第六章
《理论的难题》的“极其完美和复杂的器官”这一节中,他直言不讳地写到,
‘眼睛有调节焦距、允许不同采光量和纠正球面象差和色差的无与伦比的设计。
我坦白地承认,认为眼睛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假说似乎是最荒谬可笑的。’”
在第七节他又再次重申:
“创造的证据比比皆是,眼睛就是一个好例子。达尔文承认眼睛不可能由
自然选择形成,以致于他发表《物种起源》之后,他一想到眼睛仍感到害怕。
“我个人十分欣赏达尔文这种坦诚的态度,丝毫不隐瞒自己的困惑、烦恼
和惊骇。”
这是一个用断章取义的手法编造的谎言(这也是反进化论者惯用的一
个手法,在他们的笔下,似乎最著名的进化论者都成了反进化论者)。达尔文
在《物种起源》中的确说了里程引用的那句话,但是那只是用来引入话题的修
辞写法,并非结论。达尔文接下去马上就说:
“然而,理性告诉我,如果能够显示从一个完善和复杂的眼睛到一个非常
不完善和简单的眼睛存在着大量的级别,每一级别都对其拥有者有用;更进一
步的,如果眼睛的确曾发生轻微的变异,而这些变异又能遗传,这是可以确定
的;如果器官发生的变异或改动对处于变化的生活条件下的动物有用,那么相
信一个完善和复杂的眼睛能经由自然选择形成,虽然在我们的想像中是难以克
服的,却很难说还是个真正的难题。”(根据《物种起源》第一版。在最后一
版,达尔文在前面还加了一句:“当最初说太阳是静止的,而地球环绕着太阳
旋转的时候,人类的常识曾经宣称这一学说是错误的;但是像各个哲学家所知
道的‘民声即天声’这句古谚,在科学里是不能相信的。”可见达尔文在晚年
甚至认为不相信眼睛是进化而来就像以前不相信地球绕太阳转动一样。)
接下去达尔文就详细地论证了为什么自然选择可以解释完善和复杂的眼睛
是如何进化来的。达尔文的解释,在今天看来,也是无可挑剔的。进化生物学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对眼睛的进化已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更超出了达尔
文的想象。
是不是像反进化论者所说的,不完善的眼睛就无法起作用,就不能在进化
中发挥功能呢?当然不是。轻度近视要好过高度近视,高度近视要好过失明,
还能感受亮暗的失明要好过没有眼睛,并不是只有完善的眼睛才有助于生存。
当我们说到眼睛时,马上想到的是人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长着像人眼
一样复杂的眼睛,而是像达尔文所说的,存在着从非常不完善和简单的到完善
和复杂的许许多多的不同类型,都是其拥有者的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如果它们
的生存不需要眼睛的话,就会完全退化掉,就像生活在黑暗的洞穴的盲鱼那样。
最简单的眼睛功能只能感受光明和黑暗,听上去好像没什么用,但是许多动物
(例如扇贝)就长着这样的眼睛,可以用它来区别白天和黑夜,甚至可用于躲
避敌人(如果周围突然变暗,可能意味着是敌人的身影)。有的简单的眼睛不
会动,只能盯着一个方向看,这也很有用处,比如海底动物可以靠它判断哪里
是海面。总之,复杂程度不同的眼睛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过的是复杂
的生活方式,才需要复杂的眼睛。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眼睛都不能分辨颜色,人
类和其他灵长类之所以长着一双能看到彩色世界的眼睛,是因为这样的眼睛对
靠采摘水果为食的我们的祖先大有好处。同样,蜜蜂为了能分辨花朵,也长着
能感受颜色的眼睛。这种适应性,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由于眼睛难以形成化石,我们无法从化石直接了解到眼睛是如何进化的。
但是,正像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作的那样,如果我们把现有动物的各种
各样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在一起,那么就可以推导出复杂的眼睛是如何一
步步进化出来的。比如,我们可以推测鱼眼是这么进化来的:最初的眼睛只是
一个由感光细胞组成的平面的眼点,只能感受一个方向的光,就像某些原生生
物。接下来,感光细胞凹陷,增加了感光面积,可以感受不同方向的光,提高
了视觉的准确度,而且可以防止感光细胞受损伤。这个凹陷越陷越深,最终成
为理想的半球形,就像扁虫的眼睛。然后,眼睛的开口开始收缩,形成了“光
圈”,差不多在这个时候,眼睛里有了透明的胶状物,避免泥巴进入眼眶内,
进一步保护眼睛,并且固定眼睛的形状。眼睛的开口逐渐收缩,“光圈”越来
越小,进一步提高了视觉的准确度,直到变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似的眼睛,可
以把光线聚焦在感光细胞上,就像鹦鹉螺的眼睛。接下来,眼睛的开口必须用
透明的膜封起来进一步保护眼睛,实际上这一层膜可以在任何时候出现,甚至
可能眼点一开始就有透明膜的保护,而透明膜并不是那么难有的,可以从身体
的其他部分变来(组成人的角膜的蛋白质在人体其他部分也有)。这层透明膜
越来越厚,成了晶状体。为了使成像越来越精确,晶状体将逐渐往里移动,逐
渐变厚,并通过改变组成晶状体的蛋白质比率使它的不同地方有不同密度,以
纠正像差,终于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鱼眼。
也许有人会说,就算从一个眼点可以进化出鱼眼,但是这要用多长的时间
才能进化出来呢?进化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也是反进化论者攻击进化论的一个
常用借口。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1994年,两位瑞典生物学家尼尔森(D.-E.
Nilsson)和佩尔格(S. Pelger)设计了一个计算模型,计算上面所描述的
从眼点进化出鱼眼需要多长时间。他们的设计思想,实际上与达尔文在《物种
起源》所说的相同:第一、从简单的眼睛到复杂的眼睛存在无数微小的变异。
为了定量计算,他们把每一个微小变异设置为1%的改进(比如长度改变了1%,
蛋白质浓度增加了1%等等),他们算出从眼点到鱼眼共需要1829个1%的改进,
也就是需要1829个步骤。第二、这些微小的变异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视觉的微
小改进,会使捕食者更好地发觉猎物,或使猎物更好地躲避捕食者,或者使蜜
蜂能在雾中更快地找到花朵采蜜,这就有了生存优势。第三、这些变异是能够
遗传的。在遗传学上,我们用遗传率来表示某个特征与遗传相关的程度,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