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导言》是高中《语文》(两省一市试验教材)第二册的一篇教读课文。这篇课文,十几年前我曾教过,翻阅过去的教案,看到当时确定的教学目的有三个:1. 学习本文通过概括性的介绍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的特点。3.学习达尔文严谨审慎的治学精神。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色”。教学过程分为: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认读字、词。3.划分文章结构。4.分析语言特色。5.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6.摹拟课文为一本科普读物写一篇导言。
从教案的设计,不难看出当时教学所强调的两个原则:一是“文道统一”:二是“读写结合”。从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看出那时的课堂上,基本是让学生围着教师转。尽管我也设计了一些提问,也试图搞“启发式”,但目的仍是为了引出教师的“讲”,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当然更谈不上学生阅读个性潜力的发挥。
随着对十几年前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设计”的反思,今年我再教读这篇文章时,根据试验教材的阅读训练要求重新设计了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
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再教《〈物种起源〉导言》这篇课文的。
《〈物种起源〉导言》是试验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筛选性阅读”训练的一篇范文,其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筛选主要观点和关键语句的能力。根据训练要点,我用二课时,按四个步骤安排了整个教学过程。
第一步,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概况,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文章,首先要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作一点了解,这样会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过去课文的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一般都是由教师课上介绍,而且介绍得越详细,似乎学生越爱听,这样一来,光这一项就占去了课堂的许多时间。实际上,大部分内容学生听过就忘,于阅读能力的提高益处不大。
学习《〈物种起源〉导言》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题目:1.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2.《物种起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让学生课下自己查找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课上,利用5分钟口语训练时间,由学生进行介绍,其它同学可做补充。
这种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方法,一是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进行筛选概括的能力;二是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步,课堂阅读讨论,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各段要点,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以及段落之间关系。
学生自读课文之前,我讲了这样一段话:“信息与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正如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所说:‘要有效的生活,就要有足够的信息。’而语言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的第一载体,也是最基本的载体。因而阅读文章、资料,能够根据阅读目的,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的第一需要。”学生听到这里,开始对筛选信息的训练产生了兴趣。接着,我又进一步点拨:“《〈物种起源〉导言》是十九世纪60年代的文章,又是一篇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要筛选出相关信息,必须首先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各自然段说明的要点,才能辨析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才能把握住需筛选信息所在的语段。下面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说完,我在投影上打出了事先设计好的三个题目:1.《导言》一文介绍说明了与《物种起源》一书有关的哪些问题?2.《导言》中介绍说明的重点内容是什么?3. 在卡片(64开)上画出文章结构图。
10分钟后,进行课堂讨论。学生由于有了较充分的准备,因而发言踊跃,对前两个题目分歧不大。第三题,我让同学们仍到教室前面用投影打出自己画的结构图,最后留下意见比较集中的三幅图,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进行评价、筛选。这三幅图是:
为了鼓励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我不急于要求统一,因为这样的思维交锋,比结论本身更重要。争论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助于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最后,在争辩趋于统一时,我及时引导并就三幅图谈了两点意见:“1.理解文章思路,划分结构,这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思考、辨析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用发散型思维,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然后进行比较、筛选。2.有些文章的结构不一定是一种理解,只要理解了作者写作的大体思路,有助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筛选出有关信息就可了。
接着,又让学生根据第三幅结构图用简洁语言概括出各部分、层次所说明的要点。最后,我在投影上打出完整的文章结构图,供同学们参考。
以上是第一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
第三步,找难对应语段,分析、揣摩语言,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语句表达的内容,筛选出有关信息。
这一步骤,是教材训练的重点。我启发学生可按两步进行:先找出书后练习所需筛选信息所在的语段;然后分析、揣摩具体语段的语义,按要求完成筛选信息的任务。
由于在第一课时,学生已明确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因此,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在第4——7自然段上。筛选前,我又强调了应注意的几点:1.要能清楚题目要求,即筛选信息的内容。2.要抓住重点语段研读、揣摩。3.不要抠专业术语。我要求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完成书后练习一至四题,然后进行课堂讨论。
在完成第一题时,有的学生一下子筛选了四个观点:1.“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2.“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同样的,或者更其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3. “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它大概已经灭绝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4.“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经过讨论,同学们很快统一了认识:第一个观点不完整,只涉及到了物种起源的一个方面;第二个观点是作者经过人工培养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只有3、4才是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
第二题,由于学生明确了各自然段所说明的要点,很快地就发现应从5、6自然段中筛选。“目的”、“意义”、“认识”几乎是没有争议地一致筛选了出来。
第三题,虽然限定在第7段,但是不明显,故学生感到困难。几个同学的发言都没能说准。于是,我启发他们先理解题目中“需要弄清的问题”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学生只要抓住了“还有很多不了解”和“所知道的就更少了”就是“需要弄清的问题”,所筛选的内容就不难找了。
第四题是训练准确、全面把握重要句子所含信息的能力。因为这是个长句,所以我启发学生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掌握长句所表达的意思,然后逐项辨析。
由于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住了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因此第二课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教学任务,可以说完成的较顺利。
第四步,归纳总结,掌握规律;利用自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当然应该是典型的,有指导意义的。因此,阅读教学中要想“例子”运用得好,必须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要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看作教学过程的核心。完成《〈物种起源〉导言》一文的阅读训练任务后,我及时地启发学生总结筛选性阅读的方法及规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归纳为“四步阅读法”并打在投影上:第一步,粗读文章,理情思路,抓住中心;第二步,研读文章,概括语段要点,分清主次内容;第三步,分析、揣摩重点语段,把握语句表达内涵;第四步,根据阅读目的及要求,筛选出有关信息。
为了巩固“例子”的教学效果,我又通过布置课下作业,让学主进行迁移性阅读训练。我要求学生课下用30分钟时间完成教材上自读课文《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课后筛选信息训练题。
以上是我再教《〈物种起源〉导言》一文的教学过程。
最后谈上两点体会。
一、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是搞好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新编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在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与传统的“知识传授观”、“应试教学观”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新《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中谈到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时指出的:“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这里强调的“语文能力观”、“重视创新观”、“培养人才观”等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作为施教者来说,不仅要尽快地明确这些观点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努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