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介词,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经典文言】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仆以口语遇糟此祸_____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____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译文:后来刘勋因为图谋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情而被人们称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以之兴怀——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经典文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从你
④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经典文言】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韩厥具以实告——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大能鸣也——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引以为(把它作为)流觞曲水——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⑤介词,表示带领,率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盖以十舰最著前——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3.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
【经典文言】一旦振罪,或脱身以逃(承接)——遂自投汩罗以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并列)●木欣欣以向荣(修饰)—— 终日而思——谈笑以死●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拥火以入(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而且,递进)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5、连词,表示因果。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
【固定词组】
以为: 1.认为
无以(以,用。用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何以:不然,籍何以至此
四、乃
【本义】呼气不顺畅——呼气困难。
【经典文言 1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代词,相当于指示代词“这样”“如此”。
【经典文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5.副词,相当于“却”“竟然”"反而"等,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
6.副词,相当于"只""仅" “仅仅”“只是”,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经典文言】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固定词组】
乃尔:如此、这样。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淳朴厚道)乃尔——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成语例释】何其相似乃尔:二者多么相像,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形容十分相像。
若夫:发语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五、乎
【本义】话语说完之后余音未消的样子——句末声音上扬的样子。
【假借义】
【经典文言】
●反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杀臣不亦枉乎?
●疑问: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乎?——技盖至此乎?——欲安所归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