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与
【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成语举例】多许少与——与人方便
【成语例释】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经典文言】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引申义】
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结交、亲附
【成语例释】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经典文言】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赞许、援助
【经典文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
【假借义】
1、 介词。
(1)比,和……比较。
【经典文言】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给,替。
【经典文言】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介词。和,跟,同。
【经典文言】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竖子不足与(之)谋——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⑤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⑥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 连词,相当于“和”“同”“跟”。
注意: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成语举例】不足与谋——与虎谋皮
【成语例释】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经典文言】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欤”,此义项读音为yú。
【经典文言】反问:子非三间大夫与?——无乃尔是过与?
疑问: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4.动词,可译为“参加、参与”,此义项读音为yù。
【经典文言】蹇叔之子与师。(《左传·殽之战》)
【固定词组】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例: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十六、则
【本义】古代以贝类和刀形金属作为货币——货币。
【引申义】
1.货币的轻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则加以衡量——法则、准则
【成语例释】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经典文言】愿依彭成之遗则。(屈原《离骚》)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
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2.法则就是规定必须遵守的是非标准——副词,是、就是。
【成语举例】偏信则暗——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穷则思变——闻过则喜
【成语例释】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经典文言】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3.副词,就、立即。
【经典文言】沛公则置车骑。
【假借义】
1.用作连词,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①连接前后相承接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经典文言】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⑤唇亡则齿寒。
②连接转折关系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但”。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经典文言】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④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⑸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③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经典文言】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④表示并列关系,不用翻译。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经典文言】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⑤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经典文言】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⑥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