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八年级语文下册简案(1-15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语文下册简案(1-15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510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八年级语文下册简案(1-15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3)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
(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示。
3、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辟的语句。
2、合作探究
(1)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2)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3、拓展延伸
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越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教师提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
                      理解、关爱、教育
莎莉文老师                               “我”
                        井房散步
(光明的使者、出色    走进、体验自然       (好学敏思、坚韧不拔
的教育艺术家)        解释“爱”                  热爱生命)                  
                      无比的敬爱、感激

第二单元
6 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上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疏解字词,体会语气。
磬(qìng)口      脂粉奁(lián)    朔(shuò)方
博识:学识丰富。
消解:〈书〉消融;溶化。
凛冽(lǐnliè):刺骨地寒冷。
灼灼(zhuó):〈书〉形容明亮。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
3、教师指名诵读课文的两幅画面,思考: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
(3)落雪使冬天无味的百草园显现出两样,雪地捕鸟的描写生动传神。而本文写雪罗汉,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那么其中蕴蓄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那么它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作者称颂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4、学生配乐朗读
四、深层研读,品味内涵
1、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2、合作研讨
   文章在江南与北方雪景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承接两者之间嵌入一个“但是”的意味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示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品味、积累文中的精妙语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鲁迅
               暖国的雨               单调
礼赞独立与张扬 江南的雪               丰富多彩之美
的个性精神     (“滋润美艳之至”)     雪罗汉(未经磨练,不能长久)
               朔方的雪(如粉,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
               沙,蓬勃奋飞)          “雨的精魂”

7 雷电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3、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戏曲知识简介
2、屈原简介
3、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
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pèng)射       眩(xuàn)目       稽(qí)首
摆弄:摆布。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2、学生听读,理解剧情
3、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4、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5、合作研讨课文思想内容。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会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