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八年级语文下册简案(1-15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语文下册简案(1-15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510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八年级语文下册简案(1-15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添加讲义          收藏讲义
清国留学生      相识   纠正解剖图          悬挂照片
见                   相知  关心解剖实习         多写文章
赏樱花                了解女人裹脚
     学跳舞                    

     鄙夷、厌恶     匿名信     看电影     弃医从文  别后感念
(明线)     与藤野交往(严谨认真、热诚正直)
        
         东京                 
(暗线)    爱国感情            仙台                         
2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能力目标:1、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母爱,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忽视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阅读
胡适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文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是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那几件事?
(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教师点拨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炼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点拨。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
课后题第二题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我”的童年经历(铺垫、呼应)
对“我”的管教   “严师”“慈母”     怀
主    当家之难   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念
体    不受污辱   捍卫名节  “很有刚气”    敬
影响“我”的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爱

3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能力目标:1、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诵读法    拓展延伸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寻常的来历。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课后习题第二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总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