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历史教学历史教学方法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11-14 22:53:46    浏览次数: 274次    栏目:历史教学方法

标签:历史教学方法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铁制农具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由公田到私田的变化;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改革;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措施、结果和影响。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开端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转型的本质是所有制的变革,而决定这一变革的,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进。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来。通过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逐步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但其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国及后来的秦朝产生了消极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由公田到私田;商鞅变法。
  难点:由公田到私田的实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
  重点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瓦解的原因、后果。贯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决定政治的观点。讲述商鞅变法,可以通过分析材料,使学生理解事物的表象和本质。
  教学要点
  第1课时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1.铁农具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
  2.牛耕的逐渐推广——农用动力的革命
  3.水利灌溉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冶铸业、漆工艺、煮盐业、酿酒业、著述
  三、商业和城市
  四、由公田到私田
  生产工具的进步导致私田的增加,导致剥削方式、阶级关系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第2课时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改革
  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
  3.商鞅变法
  教学思路
  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核心部门。农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开端时期。奴隶制瓦解的实质是奴隶制经济政治制度的瓦解。经济制度基础瓦解实际是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瓦解。奴隶制土地所有制瓦解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私田的出现。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表现为铁器、牛耕的使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奴隶制土地所有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则表现为公田转化为私田、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生产关系中最根本的是所有制的变化,因此这一变革过程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革(各国变法)。各国的变法实质上是把经济变革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建立。
  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的确立,按因果关系排列是: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生产关系变化(公田转化为私田)——政治制度变化(变法)
  3.始于春秋后期的各国改革和变法运动,最终在各个诸侯国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应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活动这一中心内容为主线,以秦商鞅变法为重点,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提出一些有利于加强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历史。
  4.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现实。通过秦商鞅变法过程的讲授,有利于学生对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解。
  5.通过对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学习,使学生按照知识结构掌握历史概念的含义及本质,从而掌握历史概念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东周时期包括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史奴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板书本节标题:“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一时期,在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思想等各方面都发生巨大变革,整个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在本节学习中,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是这场社会转型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思考社会各方面变革之间的联系。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都包含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本课时我们来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讲授新课】
  社会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请思考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农业发展的原因包括农业工具的改进、水利技术的发展、政治局面、国家政策推动等。根本原因是农业工具、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板书:“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1.铁农具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铁农具使用的历史: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工具使用的历史:原始社会旧石器时期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期使用磨制石器。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时期金石并用,使用木器石器和青铜工具。请学生思考,使用铁器比以前的工具有什么优点?铁器的使用,又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器的使用,说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水平提高在农业生产中的又一表现是牛耕的逐渐推广。(板书:“2、牛耕的逐渐推广——农用动力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牛用于犁耕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中插图,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历史文物,了解历史文物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状况。
  农业技术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水利技术的提高上。(板书:“水利灌溉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
  (1)灌溉技术: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2)池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地图。淮河流域著名芍陂灌溉工程(今安丰塘),是周定王十年至十六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楚令尹孙叔敖兴建的,位于安徽省寿县南,可以灌溉面积一万多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世纪—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延续到宋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至今发挥效益。
  (3)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引导学生看地图。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兴建,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减免成都平原洪涝灾害,使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或犍尾堰。后代不断改造和完善工程结构。20世纪80年代都江堰灌区灌溉良田近1100万亩。
  (4)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是近代陕西泾惠渠的前身。引导学生看地图。战国时韩国水工郑国在秦修的郑国渠(始于公元前246年,历经十年修成),于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连系了泾、渭两大水系,灌溉面积达四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钟(六石四斗)。在我国历史上,郑国渠是一项开凿早、工程大、施工技术高超的工程,它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成为富饶之乡,并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这些工程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请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中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关系。
  教师引导: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农业发展和手工业发展又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农业的发展,使手工业发展有了原料(如纺织业、酿酒业)和需求(如工具);手工业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如农业工具的改进)。下面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