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滕王阁的格局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630次 栏目: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滕王阁的格局,
1、兴废
据现有的史料考证,滕王阁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经毁于后燹,其间一千多年,创而修,修而毁,毁而建,迭废迭兴达28次之多,至1989年10月则第29次重建。
唐贞元六年(790),王仲舒第一次重修,已无史料考证其规模。唐元和十五年(820),王仲舒第二次重修,有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可考。这次重修之阁,平面呈方形,东西长七丈五(23.33米),南北阔八丈(24.88米)。阁高四丈六(14.31米),包括底层高一丈二,二层高一丈,中柱上通屋脊二丈四。东西长七丈五,共六开间。附属建筑亦不少。
唐大中二年(848),由纥干众主持重建,韦悫《重建滕王阁记》中有关建筑的记载非常详细。新阁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南北九丈二(28.61米);东西长八丈六(26.75米),七开间;阁高六丈(18.66米),包括底层高一丈四,二层高一丈三,中柱上通屋脊三丈三。若将台座计算在内,上下三层,自地至屋极,凡增九十余尺。(唐·封敖《记》诚如韦《记》所云:“峻修广袤,非常制所能拟及”、“飞翚叠峦,虎踞龙盘,发地呈形,与山同安”。唐大中二年重建之阁,规模宏丽,工程亦最为坚固,经二百六十余年,直到宋徽宗大观年间始加重修。宋阁的雄姿,我们能在《滕王阁图》(明人项子京天籁阁藏宋画)中得到印证。
南宋时,滕王阁改建于城墙之上。范成大云:“余至南昌,登滕王阁,其故址甚侈,今但于城上作大堂耳。”宋人宗子文诗曰:“高阁连城十二栏。”元人姚燧《新修滕王阁记》谓宋阁“其基城为阁……大抵非唐屋矣。”虞集亦云:“郡城之上有曰滕王阁者”,又诗云:“豫章城上滕王阁”,及“高阁城头户牖开”等句,皆可证阁于宋南渡后已移建于城墙之上。惜南宋无《记》传世,不知其详,但在建筑风格上有别于唐,则是肯定的。
元代时,滕王阁两次重建。关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第一次重建,元统二年(1334)第二次重建落成之阁。
明初,元阁犹存,后因年久失修,风飘雨淋,“颓压以尽,遗址颇沦于江”。明正统初年(1436),遗址上筑馆作“迎恩堂”,景泰三年(1452)毁于火,改构“西江第一楼”。就建筑而言,大不如前朝。至成化四年(1468),新建之阁“高四寻,广倍之,深逾于高寻有二尺,四周缭以回廊”,“阁前构堂,高广半之,用延往来宾客。堂左右庖湢之所咸备。阁后复创观宇,以居习老子教之醇谨者数人,俾供洒扫役工”(见谢一夔《重修滕王阁记》)。明代重修之阁,以嘉靖六年(1527)所修最为宏大。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的布局颇具匠心。至明代末叶,阁侧增建“环漪楼”。整个滕王阁范围中,形成一座雅致的江南古典园林,体现了明代人的造园水平。
清代,滕王阁兴废频繁,其规模均不能媲美于前朝,清初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丞都御史蔡士英所重建之阁,颇有代表性。
2、阁址的变迁
滕王阁的兴废非常频繁,而阁址的多次变迁,经考证有五处之多。首先说说唐代的阁址,即城外之郭,也就是城门之外的地方。唐阁坐落处,即在背城不到二百步的临江处。
北宋时,滕王阁址犹唐阁址。唐宋时,西面的城门为古代的昌门,当时嘂章江门。阁坐落之处,即在章江门西北一百八十步之处,方位比唐人说得更具体了。宋南渡后,滕王阁改建在城墙上,此后经历元代二度重修,直至明初洪武年间,均未改变阁址。
明初洪武年间,元阁犹存。因为江岸崩塌,后为了防御,南昌沿江的城墙内移去江三十步,阁则“颓压以尽,遗址亦颇沦于江”。从此结束了城上建阁的历史。
明正统间,吴润建“迎恩馆”,系因其地筑馆,已非元时滕王阁旧址。景泰年间,韩雍重修,名为“西江第一楼”,依赣江东岸而构,新址渐移而南,均在城外。后翁世资重修,复旧名曰滕王阁,此后阁址或进或退,均非旧址。
自1926年阁遭兵燹后,清阁址的确切地点便成了史家争议之谜。即便是《滕王阁考初编》这样的专著,也不甚了然。有幸的是,1985年9月初,南昌市城建局施工队在沿江路挖下水道时,发掘出清代滕王阁主体建筑故址,它坐落在今民德路西端与沿江路交叉处偏北50米处(现已拓为沿江大道,紧靠滕王阁中学)。这一发掘,确证志书所记载的位置在章江门外南侧近处是准确的。国运昌盛,1983年第二十九次兴建滕王阁奠基,1985年重阳破土,1989年重阳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