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婴筑城琐谈
世传汉大将灌婴略定江南,治豫章,在南昌筑土城,所以洪都有灌婴城之称。历朝对此似无多大争议,但也有学者认为南昌的始筑城者是陈婴而非灌婴,亦持之有故(见《史记·功臣侯表》),不过灌婴筑城之说似更有力。
灌婴,河南商丘人。本为贩卖丝绢小商,后随刘邦转战各地,陷阵却敌,牟轻善战闻名。刘邦即帝位后,灌婴曾任车骑将军,封颍阴侯。汉文帝时任太尉,不久为丞相。据《史》、《汉》文,汉高祖六年(前201),灌婴率军“定吴、豫章、会稽郡”。定豫章后即开始筑城,俗称“灌婴城”或“灌城”。《水经注》亦云:“汉高祖六年,始命灌婴以为豫章郡治,此即灌婴所筑也。”为此,后人将灌婴奉为“城隍爷”,俗称城隍菩萨。
如果我们细细推敲《史》、《汉》文字,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定豫章”即平定豫章,豫章应是当时一个有影响的地区,也是一个地方中心,类似城市的“都会”必然存在,在“定”这后才正式命名为郡县罢了,类似城市的“都会”(南昌县)也就必然是郡治所在。照史书所载,郡治所在也就是“灌城”南昌。
灌城的具体位置在何处呢?一般都认为在现老城区东南的黄城寺一带。现在的老城区究竟始于何时呢?根据古文献的记载,有一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即现在的老城区,其形成年代应是东汉以前,甚至更早些。《水经注》对南昌城亦有记载:“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南塘,水(一本作“本”)通大江,增减与江水(指赣江)同。”这段文字,东字不可忽略,显然指的是城市中心的东边,事实上现在的东、西、南、北四湖之水(《水经注》中的大湖)也在城区。“北与城齐”指的是四湖之水北流至墩子塘与城北齐头。可见在《水经注》成书以前,南昌城是存在的,即现在的老城区。史书上又有东汉豫章友谊赛张躬浚东湖的记载,称谓东湖也是立足于老城区,否则“东”字就无法解释。显而易见,老城区形成于东汉以前也没有什么疑问。
再就出土文物而言,在老城区的外围,如老福山、丁公路、水和门外发掘有西汉或更早些的墓葬;墩子塘、都司前、京山、七里街、新溪桥、绳金塔、徐坊、青云谱、小兰等地有大量东汉、三国、晋时期的文物出土。蔡敬襄先生在1928年南昌拆城墙时,寻到二百余种城砖,其中四块汉砖,列于《江西南昌城砖图志》之卷首。有一条规律,考古人员是不应忽视的,即历史悠久的繁华之地往往没有什么文物出土,而其外围荒僻之地每每出土文物甚富。其原因是,繁华之地,人烟稠密,活动频繁,变化大,破坏性亦大,故出土的文物少,而外围则反面是较多,往往能保留不少前代的遗迹。这与哲人孔夫子所言“礼失而求之于野”是一个道理。正如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外城还保留了不少中原华夏古礼古风一样,而中原地区由于变乱,往往保留甚少,甚至无一点痕迹。从南昌城区外围所出土的文物来看,其中心部位的老城区的建城史可追溯到汉以前,毫无疑问。
此外,还有一点我们不可忘却,古代的陆运极不发达,运输大量是靠水路,故百分之九十驉的通都大邑是紧靠着水边的从地理上来讲,赣江的河床两千多年来无大变,南昌老城区则正是最好的港口码头。其悠久的文明,是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地理环境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