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冯契文集》第一卷,第47页。
(11)《冯契文集》第一卷,第48-49页。
(12)《冯契文集》第一卷,第50页。
(13)《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第160页。
(14)《冯契文集》第一卷,第56页。
(15)《冯契文集》第三卷,第325页。
(16)《冯契文集》第三卷,第326页。
(17)《冯契文集》第三卷,第93页。
(18)《冯契文集》第一卷,第305-306页。
(19)《冯契文集》第一卷,第310页。
(20)《冯契文集》第一卷,第311页。
(21)《冯契文集》第一卷,第358页
(22)《冯契文集》第一卷,第360页。
(2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湾学生书局1963年版,第20页。
(24)《冯契文集》第一卷,第103页、364页。
(25)《冯契文集》第一卷,第44页。
(26)参见李杜:《中国古代天道思想论》,台北兰灯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9月版,第142-144页。
(27)参见拙作《孔孟道德哲学平议》,《国际儒学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28)《冯契文集》第一卷,第111页。
(29)《冯契文集》第一卷,第351-352页;第三卷,第20页。
(30)《冯契文集》第一卷,第352页。
(31)《冯契文集》第一卷,第353页。
(32)"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并不如冯契先生所说的是以"一个划一的标准,要求人成为纯金一般的理想人格"(《冯契文集》第三卷,第192页)。这种理解亦有误会。
(33)详见方东美:《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生生之德》,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版。
(34)详见冯友兰:《新原人》,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35)详见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再版本。
(36)详见贺麟:《宋儒的思想方法》,《近代唯心论简释》,独立出版社1943年版。
(37)《冯契文集》第一卷,第297-298页。
(38)《冯契文集》第三卷,第319页。
(39)《冯契文集》第三卷,第348页。按,所引"天命之为性""修道之为教"等二句的"为"字应为"谓"。
(40)《冯契文集》第三卷,第190-191页。
(41)《冯契文集》第三卷,第3页。
(42)熊十力:《复居浩然论本体》(1938年3月19日函札)。
(43)《冯契文集》第一卷,第110页。
(转自:Confuciu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