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川端文学”自然审美论析(花未眠|川端康成)

“川端文学”自然审美论析(花未眠|川端康成)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782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川端文学”自然审美论析(花未眠|川端康成),

  这就象生命对永恒的追求、人类对终极的探寻一样,同样是只能趋近而不能到达。有人指出:“在川端笔下,驹子和叶子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代表'肉'、一个代表'灵'。”〔15〕换句话说,一个代表着生命的有限,一个象征着精神的永恒。岛村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作者深层精神结构中这两个方面相互冲突的产物。作品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对这个人物所作的心灵透视,实际上就是作者自身就这一问题进行精神探索的艺术写照。

  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南博在其《日本人的心理》一书中说:人类生活中“只有肉体是真实的”,唯独通过肉体“才能感到自己活着”——这一心理普存于日本人的内心。〔16〕这说明了日本人生命追求的一个极端;肉欲、好色。岛村对驹“肌肤的渴念”就包含有这个因素。但是,“日本人又特别地注重自我的心理平衡和更加纯粹的精神渴求。”〔17〕这则代表了日本人生命追求的另一个极端:彼岸和终极。肉欲的实现,只是生命对瞬间“实在”和沉醉的体验,它不仅不会替代生命本体对无限精神和永恒美的追求,而且还会使生命自身对“灵界”的向往更加强烈,更加难以遏制。两相比较,那生命的短暂“实在”,其时也就如同梦境一般无足轻重了:“尽管远离了驹子,岛村还不时惦念着她,可一旦来到她身边,也许是完全放下了心,或是与她肉体过份亲近的缘故,总是觉得对肌肤的依恋和对山峦的憧憬这种相思之情,如同一个梦境。”(《雪国》)

  作品中,岛村总是形容叶子的声音美得“空灵”,是纯粹的声音。说她映在车窗玻璃上的倩影,是来自“修远的世界”,是“造化的默示”,这其实就是把叶子当作了纯粹精神和永恒美的象征了。然而,灵的境界、无限精神,必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而,呈现在岛村的意识中,只能是既无法遏制自己对叶子的强烈渴念,又感到无边的徒劳和虚幻。

  很明显,岛村的精神探求,在心理根底是以生命对无限的追求、精神对终极的探索为内驱的;而他所表现出来的感伤和虚幻很大程度上,则是源于他对灵与肉不能统一的无奈,源于他对无限和有限不能弥合的喟叹,是一种灵魂的深度痛苦。作品也曾就此点做过暗示——岛村说他很清楚驹子为何痛苦,而驹子恐怕一点也不理解他的痛苦。〔18〕可以这样说,驹子的痛苦是生活的、际遇的;而岛村的痛苦是生命的、本体的。川端曾对芥川龙之介的一句话颇有同感:我深深感到我们人类'为生活而生活'的可悲性。〔19〕由此可以反证,岛村的虚无悲哀,就是川端所体验到的生命悲剧意识的艺术表现。人类生命中的悲剧意识,不仅引出了人对自己孤独命运的体认,还引出了对这种命运的抗议以及试图超越它的种种努力。岛村这一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给我们展示了这一灵魂的深度痛苦,而且还在于作者通过其心理流程,暗示人们应持有对这种痛苦的自觉。叶渭渠在《川端康成评传》中指出“川端的虚无颓废的倾向,带有一定的自觉性。”“是含有某种反抗意味的。”〔20〕为了超越这种痛苦而进行的努力,对岛村来说,就是作品中他神游物外的美的幻想;对川端来说,就是其艺术创造本身——通过恒远的艺术美,升华一切、超越一切,这就是川端精神探求的最后归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归结“川端文学”自然美营构的总规律:物化于情,情化于物;哀中写景,景中抒哀;交互溶铸,双向建构。有人指出:“川端文”是“从精神和技法两个方面来具现日本文学的特质”的。〔21〕凭借本文上面的大量分析,我们既可以把其“精神”概括为“物哀”,也可以把其技法概括为“物哀”。不是吗?就其“技法”表现来说,“川端文学”以物人感应为手段,以物人感应为目的。紧紧抓住物的气象和人的心态之间的相互流动,使客观与主观交相融溶而又变化无穷,渗透到具体作品中,就表现为明丽而隐没、朦胧而清晰、纤细而空灵、幻美而哀婉的丰富多样的审美品格。就其“精神”内质来说,“川端文学”以自然感悟为起点,以主客契合为中介,以超越自然为归点。这中间包含着敬爱自然的文化底蕴、生命悲哀的哲学体悟、生命救助的美学追求;投射到具体作品中,就相应地显现为:亲和自然的季节主题、悲叹人生的哀伤基调、超然物外的幻美追求。

  注释:

  〔1〕〔6〕〔14〕〔20〕〔21〕转引自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186、112、173、7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4〕〔8〕〔10〕〔19〕《川端康成散文选》247、282、156、274、153、79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

  〔3〕林少华:《谷崎笔下的女性》,《暨南学报》1989年,第4期。

  〔5〕柳田圣山:《禅与日本文化》(中译本)63页, 译林出版社,1991年。

  〔7〕〔16〕南博:《日本人的心理》(中译本)47、121页,文汇出版社,1991年。

  〔9〕参见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33页, 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4年。

  〔17〕王确:《主情的审美世界》,《外国问题研究》1992年,第4期。

  〔11〕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中译本)133页, 三联书店,1991年。

  〔12〕紫式部:《源氏物语》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3〕〔15〕见《雪国·千鹤·古都》译序,漓江出版社,1985年。

   〔18〕《雪国》,参见《川端康成小说选》305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氵右加蒙

  摘自尚书屋文化论坛



上一页  [1] [2] [3] [4] 

“川端文学”自然审美论析(花未眠|川端康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