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黄鹂
执教:武汉常青第一中学 段纪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孙犁及其代表作品。
2、评价文中哲理。
3、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哲理
进行评价分析。
2、学习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
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品读。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多媒体)出示黄鹂的图片;
2.回顾有关黄鹂的诗歌(多媒体显示)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二、解题: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图片和文字)
孙犁,1913年4月16日生,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后到延安,发表
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文艺界
的注意。文艺界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称为“荷
花淀派”。有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2.阅读提示(多媒体显示)与老舍的"麻雀"周瘦鹤"杜鹃"相比,
本文抒发了怎样感情?
三、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自读全文,划出你喜爱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2.说说你喜爱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说说不懂的地方?
四、复述四见黄鹂的时间和黄鹂的生存状态和作者的情感。(多媒体显示)
初见黄鹂――抗战时期――美丽极了、怱隐忽现――喜欢,遗憾
再见黄鹂――青岛疗养――追逐追闹、一去不返――迷恋,婉惜
三见黄鹂――漫步鸟市――焦黄凄惨、被人玩弄――怜爱、愤懑
四见黄鹂――江南春季――全部美丽发、挥极致――喜欢、赞赏
五、同桌讨论:(多媒体出示)本文抒发了怎样的哲理,由叙事转入说理,
关键是什么?
1、任何事物都有一种极致,只有在一定环境中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2、关键是第四次见黄鹂,有了广阔自由的天地,优美的生存环境才显示
了黄鹂全部的美丽,由此推理而出。前三次黄鹂之所以没展示全部的
美丽就是因为没有它发挥极致的环境。
六、分组讨论:
本文写于1962年,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简史,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
理解,弄清写作意图。(多媒出示资料)
1、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2、抗战时期,中国新文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3、建国后,中国文学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大好局面,但随之
“左”的错误倾向出现,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政治,而不顾其自身的
发展规律,发展受到破坏。
4、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灾乱,出现了“文化
大革命”。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摆脱了各种束缚,出现了百花齐放的 大好
局面。
意图:表达了作者呼唤人生美,呼唤创作自由的心声,期待出现能够容忍、
发展美的新代, 为文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讨论(多媒体显示):文中为何写射杀海鸥一事?
由老史瞄准黄鹂联想而得,老史是无意伤害黄鹂,而射杀海鸥却是有意
而为,表达了作者对肆意虐杀美的事物的愤懑和讽刺。
八、(多媒体显示)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1.谈出射杀海鸥一节作者的愤慨之情和"""业绩"褒词贬用的讽刺意味
2.说说四、五段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 理解“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用词的特点?
并仿写四句。(多媒体显示图片)
4.背诵最后第四五段,能力强的背诵后五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