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作特点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作特点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108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作特点,
    在记事中选择有表现力的用语,在抒情时运用适当的句式,也是《记念 》感情表达强烈的一个原因。用“袭击”写出了悲愤的猛烈;把“不明不白”的地方与“明明白白”的合同对照,表现了对国民党“官厅”的憎恶;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形象地比喻了黑暗专制统治的严酷;用“淤积”写青年的血,对从清朝、北洋军阀到蒋介石的暴虐恣肆,投以愤怒的谴责。“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这种把自己和柔石他们对照着说,并采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鲁迅的沉重、不能忘怀的记念的情感。而在文章中两度出现的“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段感人至深的文字,更说明了鲁迅对革命烈士的怀念是无法自已的。



感情波澜,张弛相间

    《记念》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思想感情表现上有波澜。作者并非从头到尾都使用同一的调子,而是张驰相间,逐步推向高潮。每当我们读到烈士牺牲的部分时,感情的激荡也同作者一起达到了高峰。从表现的技巧上说,这种效果是怎样产生的呢?
    首先,是高潮的出现有充分的准备。文章的头三节,用朴素的笔调写柔石等三个人的言行,目的当然是为了使他们不大为人所知的事迹得以流布,但是,对于第四节来说,又未尝不可以说是为它作准备。因为五位青年作家的牺牲是重要事件,是文章主题得以充分表现的关键,而不单纯是引起作者对亡友回忆的背景或起因。通过阅读头三节,我们的脑海里活跃着柔石等的形象,他们的精神品质感动了我们,这样,遇难一事引起我们的震动,就是自然的了。
    其次,在柔石等被捕后,作者放开了笔墨,用深沉的感情,一层紧似一层地渲染了对他们命运的焦虑、悬念。这种悬念,同对事情发展的叙述交织在一起。柔石等被捕后,鲁迅处境危急,避在客栈里,但记挂的是柔石等人的消息,这是第一层。接着,郑重地笔录了柔石狱中写的信的全文,连同信的格式也保持原样。既表现了柔石对鲁迅的深切的关怀,同时,也间接地写出了鲁迅对柔石等人的惦记,这是第二层。第三层,写到传说更加纷繁,局势更加紧张,柔石等人“毫无确信”时,焦虑不安更加推进了一步。这时,鲁迅写道:“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列举的是生活细节,表现的是鲁迅对战友挂念的深厚和细微。就在这样逐层加深的忧虑不安的气氛中,就在这种“毫无确信”的情况下,文字突然转折:“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读者的心情很自然地也随之紧张起来了。
    第三,在写完了柔石“他的身上中了十弹”之后,鲁迅独立成段地写下了“原来如此!……”四个字。感叹号表示情绪的强烈,删节号中隐藏着难以尽述的千言万语。这是作者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怒、震惊得讲不出话来的表现:“原来如此”,是出乎意料的震惊,没想到这样的青年竟惨死在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原来如此”,又是意料之中的愤怒,鲁迅经历过长期阶级斗争,看透了反动派的本质,料到他们什么样的勾当都可能干得出来。短短四个字,蕴含着复杂而强烈的感情,文章至此达到高潮。但是,作者并不是把高潮单单停留在强烈的感情上面,而是把思想感情进一步向前推进,引导读者去认识事件的意义。先是“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的沉痛的句子,继之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愤怒深沉的七律,用高度概括的文字,从爱憎的两个方面,集中地讲出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推进到新的高度。


结构严谨完整,繁中有简,重点突出

    《记念》的结构严谨完整。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记叙的不是一件事或一个场面,而是包含着许多零碎的事情。材料上的这样的特点,给组织结构带来一定的难处。要有恰当的线索,自然而又妥帖地把这些人物和零碎的材料贯串起来,并且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样,结构才能浑然一体。鲁迅写的是悼念文章,文章的体裁,决定了《记念》不追求全面记录这些作家的生平经历,也决定了《记念》除表现人物的思想言行之外,还要突出作者的感情态度。因此,鲁迅把他和这五位青年作家的关系(交往、接触)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鲁迅对这些青年作家了解的深浅,对他们材料掌握的详略,决定了文章的线索;反过来,文章的线索确定后,便成为安排人物和材料主次的依据。柔石与鲁迅关系最密切,他们为革命文艺的发展一起战斗过,了解最深,他在文章中占最大的篇幅,第四节高潮部分,也是在对他的描述上展开的。鲁迅与白莽有过一些接触,描写分量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一面而不熟悉,便略写一段,或一笔交代。有些对于这些作家的生平说来是重要的事件,由于鲁迅没有亲身感受,在这篇文章中下降为次要材料或加以舍弃。相反,有些看来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小事”,由于能很好地表现青年作家的思想面貌,并能突出地表达鲁迅的感情,而上升为主要的东西。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柔石等人的思想事迹不被许多人所了解,因此,鲁迅想尽办法,从回忆中搜寻有关他们声音笑貌的一点一滴,加以表现,这正体现了鲁迅对牺牲了的革命青年的感情。而为他们多写一笔,实际上也是对反动派的抗议和示威。这样,鲁迅和白莽的三次见面的情况,柔石与鲁迅在马路上行走的情景,对冯铿“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的追忆……等等,这些描述在文章中,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主题有表现力的材料。由于严格地遵循了作者确定的线索来结构作品,文章中写到的人物虽不止一个,但繁中有简;材料虽多,却多而不乱。既突出重点,又照顾了全面。
    《记念》一文结构严谨,还表现在脉络清楚、过渡自然上。由开头读白莽文章,纠正里面事实的不确切,自然地写到白莽。由送书给白莽,补叙是托柔石送去的,引出柔石。又由柔石的介绍引出冯铿。第三节,又一次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而写他们一同被捕。在他们牺牲后,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这两人。整篇文章,一环扣着一环,紧密无隙。从内容上说,文章是由浅入深的,读者的体会认识,也随着逐步加深。高潮之后,最后一节是文章的结束部分。这一部分重复了前面一节的某些文字,目的是为了在反复中使主题更加鲜明,得到强调。但它又不是高潮中表现的思想感情的简单重复,而是发展和深化。在这里,鲁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对于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斗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夜正长,路也正长……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有力的结尾,不仅给读者以勇气,且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纪念性文章,文中涉及五人,又多是一些片断的回忆,但读起来却感人至深,这除了结构上的缜密严谨之外,在写法上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记事为主,记事的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五烈士的为人以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并从中记取教益,认清反动派的本质,因此,时时穿插着议论。同时,由于在记事和议论中,又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
    从总体上看,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



www.deyou8.com
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如第一部分着重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见,但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却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而在忆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的简短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而这议论又是在叙述了文集的由来,委婉地表达了这两本书的非同寻常之后进行的,就更加自然贴切。
    第二部分集中写柔石,同样是夹叙夹议的。如这一部分开头一段的记叙和议论,表明了柔石是作者在当时上海那样复杂的环境里的“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仅用一个“硬气”,一个“迂”字,揭示出柔石的耿直忠诚的性格。并用“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样一句简短的议论,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这些议论也都是在对柔石的一些具体行动的记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第四部分中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更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部分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官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