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柔石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柔石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475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柔石,


柔石
    柔石,姓赵,原名平复。一九○一年生于浙江台州宁海县。因家庭困难,十岁方入小学。一九一七年入杭州师范,爱好写作,为“晨光社”社员。毕业后任小学教师,并从事写作,有短篇小说《疯人》。一九二三年到北京大学旁听。回乡后,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教育改革。大革命失败后,柔石逃往上海,从事革命文学活动。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并组织“朝花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
    一九三○年,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左联成立后,他被选为常务委员,兼编辑主任。五月,代表左联参加全国苏维埃大会。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二月七日被秘密枪杀,身中十弹。著译作品有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中篇小说《二月》、戏曲《浮士德与城》(翻译)、《阿尔泰莫夫氏之事业》(翻译小说)共十二种。

                                          二

    柔石:原名赵平复,1902年生于浙江宁海(今并入象山),1917年赴台州,在浙江省立第六中学读书。1918年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1925年春赴北京,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年底回浙江任镇海中学教员,后任教导主任。1927年春,创办宁海中学,并任县教长。1928年5月参与宁海亭旁农民暴动,失败后到上海,从事文艺活动。1930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当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左联”代表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嗣后,作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一篇。作品有: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中篇小说《三姊妹》、《二月》;短篇小说集《希望》。译著: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高尔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丹麦短篇小说集》。

                                          三

                                  柔石:不死的青春
龙华喋血

    1931年2月7日晚,国民党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在收风时,看守长亲自带人点名,点完一间号子(牢房)便销上一间。这条森严的收风是从未有过的,犯人预感到要出事了。
深夜,看守长拿着名单指挥看守提人,提出来的犯人戴着脚镣向前走,一边回头与狱友们点头告别。
    就这样,二十几名共产党人排成一行,走向刑场,哗哗的铁镣声打破了沉寂的暗夜,行刑的士兵把黑洞洞的枪口从屋子里伸出来。突然,一阵枪响,前排的同志倒下了,后排的同志也在高呼“中国革命万岁!”等口号声中倒了下去。
    屠杀的枪声停止了,空气已经凝结,烈士们的遗体被抛入早已挖好的坑内填土掩埋。殷红的鲜血浸过了土层,映红了墨黑的长夜,射向辽远的苍穹!
    二十多名年轻的共产党人被残酷地杀害,举世为之震惊!
在殉难的烈士中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五位青年盟员,他们就是: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和殷夫。
    1933年2月,在左联五烈士牺牲两周年的忌日,鲁迅先生沉痛地撰文: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

金桥柔石

    柔石这个笔名,因为他的《二月》等名篇而为人熟知,但是柔石的本名及他这个笔名的来历人们则知之不多。
    柔石的家在浙江海临县城内,这座浙东山城,负山面海,柔石家的门前是阡陌纵横的田园,东侧的路上有一块很大的长石条,石上镌刻着“金桥柔石”四个古朴而饱含诗意的大字。后来,柔石就用这四个刚柔相济的字分别作为自己的笔名,而“柔石”用得最多。
    五四运动前一年,柔石考入浙江一师,这是一所具有较浓厚的文艺气氛的学校,也是东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里除了有音乐书画无一不精的弘一大师李叔同外,还有新文学名家朱自清、俞平伯等。在浙江一师,柔石表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参加了晨光文学社,后来的湖畔诗人冯雪峰、汪静之等此时都是晨光的社友。
    五四运动对柔石的影响很大,但他却没有过多地参加学生运动,因为当时他是相信教育救国的理论的。1926年秋开始,柔石投入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先后在临海、镇海等地任教。
    1928年四月初六,临海亭旁一带农民举行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大暴动。临海中学的几个地下党员就是暴动的领导人,暴动被镇压后,学校也被搜捕。暴动发生时,柔石正在沪杭一带为学校募捐,等他回到学校,一切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而且柔石与暴动的领导人都是关系密切的朋友,他必然会成为国民党注意的对象,处境非常危险,就这样柔石离开家乡到了上海。
 

在鲁迅身边
    上海,对于柔石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个十里洋场的大都会。可是,两手空空的柔石该如何去面对生活呢?他找过工作,可处处碰壁。“求人不如求己之志”,他决定靠自己的努力去开辟生活的道路。在法租界的一个亭子间里,柔石默默地修改着一直带在身边的小说稿《旧时代之死》。
    那时,上海成为新文学作家的集散地,鲁迅也于这年十月偕许广平来到上海定居、开始了最后十年最为卓越的战斗生涯。这些,都给准备卖文为生的柔石创造了条件。
在朋友的介绍下,鲁迅答应为柔石看稿并热心予以推荐出版。正是这部长篇成了柔石与鲁迅相交的机缘。
    1928年9月以后,柔石搬到景云里23号居住,这里原是鲁迅的寓所,因为它紧临大兴坊,北面直通宝山路,环境嘈杂,鲁迅就搬到景云里18号,而把这里让给柔石等人合住;后来由于柔石等几个青年人没有家眷,吃饭不方便,鲁迅就叫他们一起搭伙。这样,柔石就能与鲁迅朝夕相处,不仅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享受到了融融如家庭的快乐。
    在和鲁迅相处的日子里,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鲁迅在他的文章中记下了他们生活中相互关照的情形:“……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
鲁迅对柔石有着特别的喜爱和器重,他说过:“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柔石。”
    在鲁迅的关怀和帮助下,柔石的创作进入了黄金季节,他的代表作《二月》、《为奴隶的母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

在左联的阵营中

    在20年代末期,以创造社为主的进步的左翼文化阵营与鲁迅等发生了一场规模很大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问题的论战。随着形势的发展,进步文艺界急需团结起来,由于柔石和鲁迅的特殊关系,在他的引荐下,冯雪峰来到上海后得以与鲁迅相识相交。在论战中对鲁迅进行过批判的冯乃超在拜访鲁迅时也特意请柔石作陪。就这样,在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左联第一次筹备会召开了,参加这次会议的人除柔石外,如潘汉年、冯雪峰、夏衍等大都是共产党员。在筹备左联的过程中,柔石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还参与了讨论左联纲领、拟定发起人名单。
    1930年3月2日下午,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窦乐安路233号(即今多伦路201弄2号)中华艺术大学召开。这里离鲁迅和柔石住的景云里不远。为了保护鲁迅的安全,当时文委书记潘汉年指示让柔石、冯雪峰专职保护鲁迅,要他们在一旦发生危险的情况下,从后门撤退。柔石当时还不是党员,从这些安排,可以看出党组织对他的信任及他与党的密切关系。
    1930年5月,经冯雪峰介绍,柔石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给自己的秘密工作作掩护,他请友人王育和与明日书店接洽,在书店挂个编辑的名称。由于安全的需要,他不断地搬家,最后搬到静安寺泰利巷,这是一个秘密的地点,柔石与同志们的联系也不断改用化名。在鲁迅的日记中,从7月开始柔石的名字就改用“平复”或“平甫”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