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专题复习   文言文**实词、虚词及翻译 (苏教版高三必修)

专题复习   文言文**实词、虚词及翻译 (苏教版高三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485次    栏目: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专题复习   文言文**实词、虚词及翻译 (苏教版高三必修),
          
⑵ 与“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的“而”用法相同的是E 
A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B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 修饰 ,即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不译。 
C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作第二人称 “你的”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 相当于“罢了”。
E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音节助词 不译
⑶与“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的“于”用法相同的是D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对于。 
B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
C 燕王欲结于君。   与,跟,同
D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
E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自。
⑷与“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的“于”用法相同的是
A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在......方面。 
B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比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
D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向。 
E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到
⑸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于是”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③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件事上。
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在这种情况下。
⑤于是余有叹焉。    对此。
 
四、【课后作业】《锁定高考》 。
五、【教学反思】


文言文 •实词、 虚词及翻译(二)
邱玉兰  
课  题 文言文 * * 实词、 虚词及翻译(二) 
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        学         过             程  
一、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例6、阅读下文,答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丘之地,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也。
⑴ 与“为我死,王则封汝”的“则”用法相同的是B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可是,连词
B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那么,就。连词
C徐而察之,则山上皆石穴罅。   表承接关系,两件事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者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连词
D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连词
E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用法同D
F  此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就是
 G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中,,   引出假设的情况,相汉于如果、假使。(用在后一分句中则相当于“那么、就”)
⑵ 与“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的“所”用法相同的是 B
 A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地方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也就是“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C  父过里所,复还。——老人离开有一里路左右,又回来。
     副词,表示大概的数目。
 D、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量词,套,座。

⑶解释句中加点的部分。
  ① 此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也。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所说的
  ④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到处。
  ⑤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所在之处,处所。
例7、阅读下文,答题。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执法官)。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臣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 ,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乃伏斧锧,头殁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⑴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还车而返,立于廷曰     退回 (应读xuán,作“掉转”讲)
B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私,偏袒
C石渚追之,则其父也     认出  (连词,可译为“原来是”)
D君令赦之,上之惠也     代词,他    (应指自己)
⑵ 与“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的“焉”用法相同的是C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从这里
B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代词, 他们,指五人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也可用在句中,表停顿)
 D于是余有叹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对这件事。
E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哪里,怎么
F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地”“......的样子”
例8、阅读下文,答题。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泛指武艺兵法)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自伤年老失时     伤:悲哀
B学为文,文德成就   成就:取得的成绩   (应为动词,取得成功)
C吾更为武    更:改
D是以未尝一遇    是以:因此
⑵ 与“人或问之: 何为泣乎? ”的“何”用法相同的是A
A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疑问代词  译为 “什么”
B  丞相祠堂何处寻?     疑问代词,何处、哪里 
C徐公何能及君也       疑问副词(作状语) 译为  怎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