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出自《论语》。鲁国的大夫季文
子,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地考虑。孔子
知道了,说:“想两次就可以了。”
像鲁国大夫季文子这样的人,有智慧,
有才华,遇事再思就可以了,孔子认为用不
着“三思”。后来,“三思而后行”,成为
人生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一般
地讲,我们遇到问题,应该动脑想一想。一
思,确立做事的目的、方式、方法及原则;
再思,从相反的方面去推敲做事的方式、方
法和结果;三思,通盘考虑,全面衡量,筛
选出最优方案,确保万无一失。只要是把问
题考虑得周到了,想得仔细了,做到稳妥了,
那么,也就达到了思考的真正目的。
应该看到,人们的过失大部分是由于莽
撞不计后果造成的。特别是我们年轻人血气
方刚,更易丧失理智,感情用事。所以,长
辈教导的“凡事多动脑子,三思而行”,就
显得十分重要了。
至此,不禁让我想起了《篱笆·女人·
狗》中的主题歌的歌词,因为它对生活中的
人们的劝诫很耐人寻味:
“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生
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告诫人们从一件
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其实就是一种由
此及彼,以已知推理未知的方法。这个词语
正好体现了在事物的纷繁复杂之中探寻一般
规律的特征,所包含的“一”,即一条适用
于解决一类问题的思想、经验和规律,体现
无限的生活现象中蕴含有限的规律、有形具
体的物象里面潜藏着无形抽象的生活哲理和
智慧。因此推求规律先要尽可能穷尽其“三”,
抽象其本质特征,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再
去指导实施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字是一台显微镜,让我们窥视出
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哲学思想,一种人生智
慧,其中的学问大着呢!
“三”字涵义,堪思量哟!
(湖北一考生)
[满分作文]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