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落点]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向“淡化文体”。但“淡化文体”不是说“不要文体”,而是在同一命题下,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而一旦选定了这个文体,就需要强调这个文体的规范。
【作家在线】
[作家范文]
泰山日出
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挨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徐志摩)
[范文启示]
作为彪炳一代诗坛的才子,其才情在文中流淌四溢;但本文毕竟是匆促成篇的“急就章”,诗人的才情也未能遮掩艺术上的粗糙。
单从“文体感”而言,本文是失败的——
前半部分是散文的文笔,是细致的经验与感受的实写;而后半部分的文字语气则明显是散文诗的,是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
——这两种文笔虽然各自都很美,但放在一起则很不和谐。
而由此导致的气韵上的前后不够贯通、没有浑融境界,则更是本文的致命伤。
如果拿这篇文章应对高考,会是什么“下场”?
【实用兵法】
强化“文体感”
1.把握文体规范
[举例]
◇写记叙文,就要善于根据话题或命题,激活沉睡于心中的意象,依据话题或命意演绎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设专节研究)
◇写议论文,就要“三论”(引论、本论、结论)齐全、层次分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设专节研究)
2.凸显文体特征
[举例]
◇写记叙文,贯穿全文的是一条清晰的线索,或时间,或事物,或感情;
◇写议论文,贯穿全文的是严密的逻辑关系,或并列,过对比,或递进。
3.选择最佳文体
近年,高考作文因“文体不限”,文体形式被“太有才”的考生玩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但就考试作文而言,木郎老师建议:
(1)最好还是写体式分明的文章。
要么是规范的“记叙类”,要么是标准的“议论类”。
(2)作文的体式,一定要鲜明。
要让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体裁。
[点招]
怎样尽快确定文体
(1)得心应手是首选
①自己熟悉的,最能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的形式是首选。
②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
(2)创新“冷、热”二字求
◇“冷”指大家都不太运用的、不太了解的;
◇“热”指热门话题、热点反应。
[建议]
一专多能,有备无患
(1)选定一种适合自己文体,进行重点强化训练。
目的:便于应考时扬长避短、尽情发挥。
(2)适当进行“一题两作”的训练。
必要时避开“文体不限”而采取自我限定文体训练的做法。
目的:便于应考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3)总结几种文体模式。
“先入格再出格”,探索“模式”和“创新”之间的捷径。
目的:便于应考时出现时间紧、思维空白等意外而进行及时补救。
(4)应考作文不要搞纯形式上的创新。
切记:内容永远要高于形式。
[警示]
文体误区扫描
愿你不做——
1.无缰马
即:思路不清,文不成“体”。
2.四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