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
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
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自我介绍:“我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非常寂寞,所以听到家乡口音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男子的答问,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马上回答女子问话,而是自我介绍:我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业:
1、 杜甫的《登高》中,写景和抒情是如何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答: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等八个意象,描写出了苍茫辽远、凄冷萧瑟的深秋景象,烘托出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悲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
2、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①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分)
答:描绘出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②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
答: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清高)、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3、《名师领航》中的练习1、2题。
补充资料:
附1: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 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怎样的特征?
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或: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 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喜爱和恋恋不舍
附2:
简析意境。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析:
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
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
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
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
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附3:
水口行舟
宋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朱熹,宋代______家,有作品___________等。
2、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宋代理学家,有作品《四书章句集注》等。
2、“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3、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