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精神滋养,深度点染”的“人生语文”

“精神滋养,深度点染”的“人生语文”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940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精神滋养,深度点染”的“人生语文”,

“精神滋养,深度点染”的“人生语文”      

深圳市崛起实验中学   张训海              

       

 永远走在语言的路上,永远在语文的路上行走。

                                                  ——题记

(一)

    人需要有尊严地活着,语文给予我们这份勇气,让我们找寻到我们精神的家园,让我们的人生充盈着生命的温度!

    汉语优雅的华辉是那不落的太阳,照彻着我们的生命荒漠;荒漠上缀满了小花,那是她的言语在我们的生命中漫延、开落。人之如树,得之阳光以滋养而葳蕤成长。所以说语文是人的语文,是精神的语文,是发展的语文,是成材成人的语文,是大语文;是一滴水、一棵树的语文,是一片海、一片林的语文;是表达的语文,是运用的语文;是优雅华贵的语文,是沉积骨髓血脉的语文!

    海德格尔说:“生命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作为一个语文教育者,充满深情地说:“语文不让我们疲惫,我们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语文即人生,我辈芸芸众生即使生如蝼蚁、微如草芥,也可美如神、气如虹,“像平民一样生活、像奴隶一样劳作、像诗人一样体验、像上帝一样思考”。没有精神和思想的人是肤浅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让我们脱胎换骨——“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让我们有了贵族的精神,获得做人的尊严。至情至圣的诗性文质,乃为语文精要。书生之学以美身,以此精神学语文!恢宏大道的“精神滋养”是语文学习的高度,书生意气的“语文人生”是语文学习的深度,含英咀华、深度激情点染实为语文精义入神的气度。所以说精神决定了语文的深度和高度!

     语文承载了熏染性情、矫正品行、修养美德的责任,语文言、意的统一其实是人、文的统一,文之“言、意”和人之“意、言”总是互为渗透、转化,有机合一的。语文如树,其“意”植于根系,“言”乃枝叶,只有精神意气丰盈了,才能枝繁且叶茂。语文的语言和精神浸润着人的思想和语言,思想决定语言,语言表达思想,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有思想高度、语言深度的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益学生时曾引用过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的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认为读书、学语文是一种需要,一种诗意生活的需要,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也认为语文是要有诗意的。所以我以为语文,是精神的语文,是唤醒情感、点染心灵的“人生语文”,也是“言意语文”之伊始和终端。

    老师的学品、人品本身就是一本教材。老师言传身教、“颐指气使”,学生耳濡目染、点染性灵,真情实感走进文本——情真有屈原、傲骨数李白、忧国是杜甫、至孝读李密、旷达唱苏轼、正直司马迁、无悔王安石、正气文天祥……当今社会最缺“德”,“灵魂工程师”的责任落在了我们语文教育者的身上,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给予学生思想的食粮、精神的营品。

                                               (二)

    语文不是简单的分数和数据,她是日积月累的积淀。积累决定语文的厚度,也决定“小语文”策略:厚积薄发,学以致用。

    积累如酿酒,沧海之粟,取之不竭,然后发酵而意会言和而生语感,而用之不尽。

    要想达其厚积薄发的目的,必须将“意会+语感+积累”进行到底!

    桃之夭夭,语言灼灼。一路高歌,一路汲取,让学生永远在语言的花园里撷英、咀华、滋养、开花——品读、意会、积累、创造。

    语文如茶,意会是汲取滋养、品味浸染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归感性、摒弃肤浅的深读结果。

    文字背后永远藏着“意”,意会是一种由“言”知“意”的会意默化的化合反应,就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是一种思想碰撞、情感嘶鸣的体验过程。《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例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宝玉听了香菱的讲诗赞道:“既是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是的,语文的“三昧”只能心领神会。意会语言,应该崇尚学生自己的生活链接的“得意”和发现,从而他自己建构语言意义。

   《庄子•天道》中说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于语言的妙处,你可以先不言传,但须得先心有所会,而后融会贯通,潜移默化,于人情练达时,以“言”达“意”,得“意”得“言”,最终形成语言素养。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生活的体验、精神的脊立,没有语言的沉淀、厚积,那还是一个“人人心中淡,个个笔下无”的言语存在,即使由“言”知“意”了,却不能以“言”达“意”,还是出不了“意”,只能叫有“意”无言。有“意”表达不出,苦也!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就是注重对语言的感性感受和意会领悟,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存在的融会贯通,一种对语言生成的默契和灵悟,最终形成语言的驾驭能力、灵性张力。强调语感,就是强调“意”、“言”的渗透转化,也就是强调语言的意会、积累、表达和运用。

    “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说的很形象,也很准确。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质”(辛国刚)。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充满感性色彩。

[1] [2] [3] [4] [5]  下一页

“精神滋养,深度点染”的“人生语文”相关文章